爆炸洞(Bombhole)时代

张拓木
·
·
IPFS

原作者:Matt Taibbi 授权翻译

核心提要:“Bombhole”是Matt Taibbi最新发明的词汇,用来描述近年来美国媒体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媒体不断炒作未经核实的“bombshell”(爆炸性)新闻报道,用新的爆炸性新闻掩盖前一个爆炸性新闻的失实,起到“memory hole”(记忆洞,乔治·奥威尔《1984》中的词汇)的效果,导致读者仍然对之前的不实报道深信不疑。最近的1月6日冲击国会事件中Sicknick警官死亡一案就是一个代表性案例,虽然Sicknick警官的死亡已被判定与冲击国会没有直接关联,但大多数主流媒体读者对此更正并不知情。

本文是Taibbi《Hate Inc.》(《仇恨公司》)[1]一书新版(2月18日正式发行)的前言以及更新的一章。

Hate Inc. 一书封面

《仇恨公司》一书剖析美国当前的媒体,认为媒体在刻意“制造不满”(“manufacturing discontent”,此语来自于诺姆·乔姆斯基著作《制造共识:大众传播的政治经济学》书名中的“Manufacturing Consent”一词),让民众彼此仇恨,并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Taibbi此书对自由派媒体与保守派媒体都大加批判。该书封面为煽动不满的代表性人物:右翼主持人Sean Hannity和左翼主持人Rachel Maddow。


《Hate Inc.》新版前言:分裂乌托邦

在布什年代,政治保守派的世界格外地齐心合力。从Tom Delay主导的国会到布什/切尼的白宫,从默多克的Fox新闻到美国各地的各大教堂,保守派各个机构就像是同一个人在战斗。作为一个集体,他们针对穆斯林、校园左派、环保活动家和移民问题,制造了非常一致的负面宣传。归功于这种严格纪律,他们看起来会继续统治美国一代人,直到伊拉克战争陷入泥沼。

等到特朗普步入政坛时,这种纪律早已是遥远的回忆。特朗普极少与Fox这样的共和党传统媒体或自己的白宫新闻办公室保持一致。这三者推出同一讯息就像珍珠一样罕见。特朗普和自己的官方发言团队之间的不协调看起来经常就像是刻意制造的闹剧一般。

比如,2020年七月Kayleigh McEnany说特朗普每天测试新冠病毒好几次,特朗普自己却说他平均两天测一次,并且自己“不知道”自己哪天曾测试过不止一次。当特朗普感染新冠之后,他和他的医生都声称自己“状态非常好”,然而同时他的发言团队却说他的健康状况“很令人担忧”。如此例子非常多。

“我还不如就做个普通人呢,”一位不具名助手如此抱怨。

真正的白宫新闻办公室其实是特朗普的推特,它随时展示特朗普脑袋里的想法,经常与其它保守派机构甚至是自己冲突。当2021年1月他的推特账号被关闭时有8800万追随者,与Fox那样的传统共和党喉舌相比,他的推文里的夸张、煽动和事实错误要多得多。

对于“Stop the Steal”那样的活动,极端言论主要发生在暗处:网络留言板、聊天、Facebook群组里。Fox那样的共和党媒体则一般是紧跟党;相比而言,OAN和Newsmax那样的媒体为了迎合热衷文化战争的观众则没有那么拘谨,对各种阴谋论趋之若鹜。Fox在与它们的较量中不免败下阵来。

在特朗普年代,Fox不可思议地成为“仇恨公司”公式的偶尔例外,时不时展示观点让自己的核心观众失望。Fox头牌主持之一Chris Wallace是特朗普的一贯批评者。大选日当晚11:20pm Fox“提前”宣布亚利桑那州选举结果,是特朗普开始发脾气的导火索;后来成为被特朗普支持者们谴责的阴谋的重要部分。同时,被美国左派痛恶的Tucker Carlson在十一月末称特朗普的律师Sidney Powell没有提供任何证据并对“大选被盗”之说嗤之以鼻,遭遇特朗普粉丝严厉谴责。

特朗普,尤其是在他任期末期,将极端化说辞推到商业保守媒体不再愿追随的地步,在保守媒体内部造成分歧,搅乱了商业利润版图。在11月份,由于特朗普鼓励追随者转去OAN那样的其它媒体,Fox丢掉了6%的观众。后特朗普时代的保守主义运动一半在地下,既没有掌舵人也没有连续性,它们仅只团结在一个主题上:对左派文化主流的厌恶,这和过去的保守主义联合阵线越来越像。


爆炸洞(Bombhole)时代

过去,左派媒体里有挺多多样化的声音。尤其是在布什年代,互联网为左倾读者创造了很多新的媒体机构,尤其是针对那些自认比传统民主党更进步(progressive)的那个群体。

Huffington Post、The Young Turks、Daily Kos这几家网站靠着强烈反对入侵伊拉克并倡导单一支付者医疗系统赢得了读者。它们与原有的Mother Jones和The Nation等杂志一样,对劳工更友好、更少军事性,成为对克林顿式中间主义主导的纽约时报那些大报的制衡力量。到了奥巴马年间,在切尔西·曼宁与爱德华·斯诺登等吹哨人曝光后成立的The Intercept,成为另一种反对力量,在战争、隐私以及监控方面对政策制定施加压力。

当特朗普当选总统后,这些媒体之间的区别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无尽的危机成为新闻报道的中心主题;不仅仅是危机,而且是紧急危机,在新闻字幕里尖叫。这种超紧张的语气是一种刻意战略。如果哪天没有什么新闻,那会被视为将特朗普政府常态化。即使是一小会儿不出大问题,在政治上也是不可能的。这种紧张必须得在电视新闻节目里体现出来,这意味着更少的小猫上树故事、更少的诙谐打趣,只能是更多的危机。

美国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加入了这场嚎叫,从好莱坞、华尔街、硅谷到北约以及情报部门。它们描述特朗普的口气与描述萨达姆·侯赛因、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和曼努埃尔·诺列加惊人的一致。有史以来第一次,美国自己的总统成为“月度希特勒俱乐部”的一员,我们的媒体不断进行抨击直到公众同意入侵该国或者采取什么严厉政策。

特朗普年代的新闻变成了一个叙事(narrative)的戏剧,每天都在宣传更恶劣的政治危机,各种熟悉的人物推进着各种情节支线,就像电视连续剧一般。这种叙事看起来很成功,不过,新闻编导们也遇到了障碍。如果你每天的报道都好像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但如果明天世界没有结束那怎么办?

媒体这里采取的创新就是使用大号标题让新闻周期饱和,然后快速地转移到下一个争议问题上去,把之前的错误和夸张带来的失望放进记忆洞里去。

特朗普这个美国拿破仑以空前的速度制造争议,CNN和MSNBC(也包括Fox)这样的电视台能够保住收视率,从一个疯狂转到另一个疯狂,把故事一路炒作但并不跟进到底。每当一个爆炸新闻的叙事基础开始支撑不住时,就轮到下一个故事进场。

媒体不断用新的头条来兑现前一条新闻欠下的许诺:这真是一种旁氏新闻Ponzi journalism)。

这种使用下一个爆炸性故事来把上一个爆炸性故事推进记忆洞的方法,我称之为爆炸洞(bombholing)。它需要非常极化的观众才能行得通。特朗普时代美国左右媒体的目标受众越来越相互隔绝。皮尤中心进行的民调显示,91%的纽约时报读者与95%的MSNBC观众是民主党,93%的Fox观众是共和党。当一家媒体在事实层面夸张过度时,很可能它最初的目标受众永远不会知晓实情。

Pew Research关于媒体受众政治倾向的民调

这导致媒体不再如以往那样奖励小心谨慎。观众们对爆炸性新闻一股脑儿接受,即使潜意识里可能也感觉报道可能经不起推敲。如果一个故事最终不是那么回事,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新闻现在更多的是要符合观众感觉真实并重要的叙事。对保守派来说,就是特朗普将美国从精英的阴谋里拯救出来;对“自由派”观众来说,就是特朗普想要独裁,而民主护卫者们在阻止他。

这种共生关系就如此产生了。在过去,如果一个媒体犯错,观众会惩罚它,现在则反而会奖励它,观众将这种失误视为影视大片的初稿,就像高纯海洛因一样上瘾。他们希望进入信息发掘的战壕里;他们选择短暂的舒爽,而不是长久的价值。

而且,如果爆炸性新闻发布之后出现新的信息显示事情没那么严重,观众对此没有兴趣,甚至会生气。这种更新就像是娱乐合同违约。媒体公司们很快认识到过去那些强制性的新闻道德规范对生意很不利。报纸对文章进行暗中改动成为常态,过去文章尾部斜体字的更新启事也开始消失。

特朗普年代的新闻消费者越来越对那种愤怒经历上瘾,而不那么在乎引发愤怒的具体原因。观众们记住了那些宏大故事和主题,但不再在乎每个具体新闻事件,在各种狂热消散后也懒得去审视那些狂热的意义。

就像乔治·奥威尔在小说《1984》里创造“记忆洞”概念时认清的那样,谁能抹杀记忆谁就控制历史。在特朗普年代,观众们自发地停止了记忆这种忤逆行为。

他们怀揣着一种纯洁的信任观看新闻,毫不质疑地接受展示给他们的历史的任何版本。这是仇恨公司的逻辑终局。Fox和MSNBC早已精通于通过挑拨观众来从愤怒中挣钱。特朗普时代的创新在于媒体公司们认识到自己在新闻编辑时有很大的空间,对那些未证实的新闻可以从观众那里租借信任,因为观众们允许媒体在事实真相上放低要求,只要愤怒中枢能受到刺激,他们对各种匿名爆料都囫囵吞枣。报道失实的错误变得无关紧要;或者说,它们不再被视为是一种错误。

保守派观众很久之前就已经对故事上瘾,而且对不断加码的话术习以为常,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轻信特朗普那种信口开河的人,以及Q那种互联网上的童话。

现在,自由派观众也吞下了同样的配方。对特朗普的报道密集不断,其它所有话题都失去了新闻价值。最早被记忆洞的故事是那些在他涉足政治之前的那些旧事:伊拉克战争罪行、无人机袭击、金融不均(financial inequality,注定会被重新命名为“经济不安/economic insecurity”)、未能关闭关塔那摩基地(译者注:这是奥巴马竞选承诺)、对白领犯罪缺乏执法,以及很多其它事情。

爆炸洞产生的错误实在太快太多。要真正了解这个现象在2016-2020年间对媒体的影响有多大,需要对每个故事进行一步一步的拆解;不过,举几个占据过新闻周期但后来无疾而终的例子,也很有启发性。

比如,在2016年大选前的9月,雅虎新闻引用“可靠的西方情报来源”告诉我们特朗普前顾问Carter Page是特朗普竞选团队与克里姆林之间“可能的地下渠道”[2]。

几年后实情浮现,这位“西方情报来源”就是前间谍Christopher Steele,克林顿竞选团队雇佣的研究员。他向权威机构提供了这个从未被证实的信息。他也是“黄金雨录像带”和其它无数重磅新闻主题的来源。

雅虎新闻这个故事最终成为FBI向秘密FISA法庭提交监视Page申请的理由之一。该文作者Michael Isikoff告诉我,他后来了解到Steele报告“有缺陷”,并且他写那篇文章时并不知道Steele当时在为克林顿工作。

2016年10月底,Slate报道有一个与俄罗斯Alfa-Bank银行关联的神秘服务器曾与特朗普公司通话[3]。之后几年涌现出几十个这样的“曝光”报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大多数报道都发生在2017年初FBI确认特朗普与Alfa Bank之间没有联系之后,这意味着当这些假新闻流传时,很多官方机构都明知报道有误却保持沉默。司法部总监察长Michael Horowitz的报告[4]证实了这一点。

在特朗普任期早年,记者们都非常关注特朗普与俄罗斯合谋的原始故事来源。当纽约时报得知通俄门调查起源于特朗普一位助手George Papadopoulos复述一位神秘的马耳他教授散布的“俄罗斯有希拉里的黑料”,Papadopoulos成了这个合谋的零号病人并上了头版[5]。纽约时报对他的报道最早出现于2017年10月。

几年后,国会公布的时任FBI副局长Andrew McCabe的证词显示,FBI早在2016年8月就已经得出结论,证据“无法显示”Papadopoulos与俄罗斯有任何联系[6]。事实上,McCabe作证时称,FBI调查转向Carter Page正是因为FBI认为Papadopoulos那条线索是个死胡同(Page那条线后来也被证明是同样的死胡同)。

然而,Papadopoulos是“交织火力飓风”调查(FBI对通俄门调查的代号)的前提,而这个调查又转变为穆勒调查。左派观众几乎从未被告知,这个调查基于的是如此不准确的信息。

Horowitz报告打消了之前的黄金雨录像带、Carter Page故事以及无数其它曾经火爆的丑闻。然而在此报告出台那天,纽约时报头条是“报告证否了通俄门调查中有反川阴谋”。在这个头条下面,是两个小些的标题,各自有自己的故事。同一页面上另一个标题指出特朗普可能面临两个弹劾条款,“乌克兰门”成为当时最紧要的爆炸性新闻。

纽约时报2019年12月10日头版

这就是整个爆炸洞的公式。从2016年起一系列不准确的故事开始流传,引导读者特朗普与克里姆林有缜密的地下关系。当这些故事被证伪后,媒体不仅无视Horowitz报告里展示的FBI不正当监视,而是低调报道该报告认定特朗普通俄门调查正当合法,然后把读者的注意力转向新的爆炸性话题:乌克兰门。

还有很多其它搞砸了的报道与特朗普没有直接关系,比如纽约时报《哈里发》播客的重大错误。这个号称“记录的报纸”(paper of record)基于一位加拿大穆斯林Abu Huzayfah的自述制作了一整系列节目,他号称自己在ISIS时犯下诸如将人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样的暴行。但当加拿大当局以行骗将Huzayfah逮捕时,纽约时报仍然拒绝全面认错,而是声称该播客部分意图是探究Huzayfah的故事是否属实。另一个事件是一群来自肯塔基州Covington的支持特朗普的高中生在华盛顿“冒犯”一位印第安活动家的报道。主流媒体对此事的报道有重大偏差,让保守派满生怨气,然而主流媒体观众对此事的另一面几乎并不知晓。

特朗普时代的重大威胁并非仅仅是白宫被不合适的人占据,而且也在于美国各机构会追随他的脚步变得声名狼藉。很不幸,面对一位夸张不靠谱的总统,媒体也变得夸张不靠谱并发展到极端的程度。他们营造的永恒危机,一方面是一种阻止特朗普“正常化”的政治运动,另一方面也是让观众对道德狂热成瘾而提升利润的方式。

精英媒体对自己的观众提出了特朗普对自己粉丝的要求,也就是,十分钟之前的言行大可忘记,只有当下才算数。记忆成了忌讳,当下的冲突是唯一被许可的导向:这真是一个分裂的乌托邦。


原作者简介

Matt Taibbi:著名作家、媒体人。著有多部畅销书《The Great Derangement》 (2009)、《Griftopia》(2010)、《The Divide》(2014)、《Insane Clown President》(2017)、《I Can't Breathe》(2017)以及《Hate Inc.》(2019)。去年4月他离开长期供职的《滚石》杂志,改以Substack平台为主要发表渠道。笔者获得了他部分博文的中文翻译授权,将逐步发布其中一部分翻译。

Matt Taibbi

Taibbi的写作以具象张力著称。笔者至今仍清晰记得在他在2009年《滚石》杂志描写高盛的专文:“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investment bank is a great vampire squid wrapped around the face of humanity, relentlessly jamming its blood funnel into anything that smells like money.” 

原文链接:The Bombhole Era 发表于2021年2月12日

本文原文在Substack发表时推出了一部YouTube短片“Bombholed”[7]。令人惊讶的是,YouTube在该片下方添加了一段“QAnon”标注,而该短片与QAnon毫无关联。数天后该标注被移除。在主流机构威权主义倾向渐涨的当下,Taibbi这样的独立媒体人的如此遭遇并不出人意外。

友情提示:Matt Taibbi taibbi.substack.com 在Substack网站名列订阅排行榜前列,如果你希望直接读到他更多作品,欢迎订阅或试读免费版。


延伸阅读

[1] 维基百科《Hate Inc.》条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te_Inc.

[2] 雅虎新闻《美国情报官员探究特朗普顾问与克里姆林的关系》 https://news.yahoo.com/u-s-intel-officials-probe-ties-between-trump-adviser-and-kremlin-175046002.html

[3] Slate《特朗普的服务器在和俄罗斯通话吗》 http://www.slate.com/articles/news_and_politics/cover_story/2016/10/was_a_server_registered_to_the_trump_organization_communicating_with_russia.html

[4] NBC《司法部总监察长对通俄门调查起源的报告》 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justice-department/read-full-text-doj-ig-michael-horowitz-s-report-origins-n1098431

[5] 纽约时报《通俄门调查起源:竞选助手、饮酒与政治黑料》 https://www.nytimes.com/2017/12/30/us/politics/how-fbi-russia-investigation-began-george-papadopoulos.html

[6] 华尔街日报《Adam Schiff听证会全文:新公开的文件显示他早已知道特朗普通俄门没有证据》 https://www.wsj.com/articles/all-the-adam-schiff-transcripts-11589326164

[7] YouTube短片《Bombholed》 youtu.be/watch?v=eIAWggqZQmE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张拓木自由撰稿人,斯坦福大学统计学博士,原谷歌风投(GV)技术合伙人 个人微信公共号(lib sans wok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莫德纳在监视你

谎言,该死的谎言,与事实核查

Shellenberger:唯一有望击败纽森的加州州长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