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世界走走 seh seh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304|她是AI學者,也是3寶媽:理解AI後,我更知道怎麼教小孩

世界走走 seh seh
·
·
陳宜欣之所以投入人工智慧領域,其實是想理解「人」。

清大資工系教授陳宜欣專精人工智慧、同時也是三寶媽。(受訪者提供,世界走走後製)
作者:林庭葦(寫稿很慢,吃飯很快,每天狼狽接球的新聞捕手。相信無論在最好或最壞的時代,新聞工作永遠肩負著見證現場和記錄歷史的責任。)
原文發布時間:2023年6月23日
編按:過去,許多人認為人類的創造力是人工智慧模仿不來的特質。但近期生成式 AI 屢屢在繪畫、攝影等創作競賽中勝過人類,台灣歌手陳珊妮也運用 AI 技術創作出精緻且無法辨別人機差異的歌曲。這波 AI 熱潮,再度引發網路社群熱議這個經典課題:「人類究竟會不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當人類的能力──或者更直接粗暴地說,「用處」──逐漸被人工智慧追上,人類還剩下什麼?

在人工智慧飛速成長的時代,為了理解 AI 的能耐與人類真正的需要,世界走走採訪了身兼 AI 學者與母親身分的陳宜欣,聽聽她透過研究人工智慧理解人的過程,以及她認為未來人該如何教育的種種思考。

「當我正在為自己凸出的肚子和孩子們的日常瑣事煩心時, AI 孫燕姿已正式『出道』⋯⋯之前我們一直堅信,思想或觀點的形成是機器無法複製的任務,這超出了它們的能力範圍,但現在它卻赫然聳現並將威脅到成千上萬個由人類創造的工作⋯⋯」2023年5月,新加坡知名歌手、同時也是媽媽的孫燕姿在部落格發文,提及 ChatGPT 的飛速發展為全人類所帶來的存在焦慮。

專精人工智慧、同時也是三寶媽的清大資工系教授陳宜欣,也有相同的反思。「我們做 AI 的學者都在嘗試讓機器逼近人,嘗試理解它能到做什麼。可是到了某個程度,我會提醒自己,當機器能做到這些事情,那人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陳宜欣從事人工智慧研究逾20年,育有四年級、七年級和九年級大的三個孩子。早在2022年11月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 ChatGPT 問世的幾年前,陳宜欣的實驗室團隊就開始運用機器學習的技術,訓練人工智慧辨識情緒。他們蒐集大量的社群公開發文數據,請發話者自主標記情緒,訓練人工智慧分析字詞出現的頻率、不同字詞組合與情緒的關聯性。

如今,陳宜欣所訓練出來的人工智慧已能透過人類的言語精準識別情緒。近年,她也致力於推廣此技術,希望能協助心理諮商或醫療人員,從患者的自由書寫中辨識出那些人類難以察覺的隱微情緒,進而精準治療並預防憾事發生。

她分享,自己之所以投入人工智慧領域,其實是想理解「人」。

「我覺得修了人工智慧,有助於我去理解未來的人怎麼教育。」她說。

當 AI 學會「讀心」,人類卻還無法理解彼此

陳宜欣之所以展開 AI 情緒辨識的研究,正是因為發現了人類理解他人情緒時的侷限。

當時,她實驗室的一位博士生剛和女朋友分手,這位學生怎麼也搞不懂,自己為什麼老是錯解女友訊息的意思,於是自告奮勇提出要用機器學習做情緒分析。陳宜欣向我展示實驗室訓練的結果,發現某些看似中性的詞語,例如「為什麼」,出現的對話脈絡卻大多是表達生氣和悲傷的情緒,又或者某些看似正面的詞,最常被使用的情境其實是表達反諷和生氣。

有趣的是,當年陳宜欣的學生一直覺得「女生超難懂」,而現在科學家成功訓練人工智慧讀懂人類字裡行間的情緒,她仍會在網路上看到各種人類無法理解彼此的情況:男老師發文分享,自己問 ChatGPT「為什麼老婆不開心,可以告訴我原因嗎」,AI 分析的所有論點,都比他自己原先設想的還要精確。

過去,輿論普遍認為人類的同理心是人工智慧模仿不來的獨有特質。但目前已有研究指出,ChatGPT 識別情緒的能力優於人類──不管是使用客觀的情緒意識量表進行測試,或是請人類受試者評估兩者,人工智慧辨識情緒的能力都更準確,回饋的言語也讓人感覺更有同理心。比起會因為忙碌或職業倦怠失去耐性的人類,AI 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維持「表達同理」的能力。

連電腦都能學會同理心和辨識情緒,甚至做得比人類更好,陳宜欣反問:「我們教育人,是不是要花更多時間在其他電腦沒有辦法做好的事情?如果教一個小孩跟訓練機器人的教法(餵食大量資料)差不多,他回應的方式也和機器人一樣,這是我們要的嗎?」

「我們的社會花了太多時間去訓練腦袋裡的知識學問,但學校花了多少時間在情感教育上?學校可能會說有,可是什麼叫做『情感教育』?它必須要是人跟人面對面溝通,而不該是聽講(lecture base)的形式。」

教育未來人的關鍵?

那麼,未來人究竟該怎麼教育?陳宜欣認為,教育未來人的關鍵是「好奇心」。

本文未完,全文見《她是AI學者,也是3寶媽:理解AI後,我更知道怎麼教小孩


  1. 什麼是月經貧窮?生理用品免稅,真的能為女性省錢嗎?

  1. 從台大經濟系事件到「女生說不要就是要」:為什麼這些「玩笑」不能就這樣算了

  2. 到台灣學華語,再談一場夏日戀曲:她的「台北愛之船」回憶

  3. 專訪南韓作家李琴䬁:家庭如何走出性暴力創傷?一位母親寫下溫柔指引

  4. 報案、求助、反偷拍—— 7種女生應該知道的救命科技工具

  5. 她們說出口之後,才是真正的挑戰—— 影史5部 #MeToo 經典影劇推薦

  6. 片單推薦》母職與職場難兼顧?4部經典影劇帶妳看媽媽重返職場之路

  7. #MeToo運動會讓更多受害者勇敢站出來嗎?國際研究這麼說

  8. 她是AI學者,也是3寶媽:理解AI後,我更知道怎麼教小孩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