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社畢業圖像:畢業的學長姐都去哪裡?
「人社在讀什麼啊?」
「為什麼想讀人社?」
「那你讀這個科系,未來要做什麼?」
自高三選系到大學畢業,人社的學生常常要回答這些問題,也成為了對未來徘徊不去的焦慮:不只是「為什麼讀」而還有「我是誰」,也不只是「要做什麼」而還有「我能成為誰、我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我能不能承擔起想要成為的樣子」。這樣好像有很多選擇,也好像別無選擇的張力下,答案只能依靠著不斷的實踐去找尋。
系刊編輯部透過對畢業系友的問卷,嘗試回答「讀人社的人」現今走向了哪裡,又走了多遠,並透過後續四組的深度訪談,來看看每一個獨特的人生,如何走向那裡,又是如何回答對於自我的疑問與追尋。本篇為問卷回答的綜合整理,拼出過往學長姐的未來圖像。
填答系友系級
本次填答收到有效樣本數為35份,自2010年清大人社系改制為清大人社院學士班系友為起始,所收到回覆集中於18級(7份,20%)、14級(6份,17%)與16級(5份,14%)。
填答系友學習背景
填答系友(主副修樣本計數共68份)所接觸學程以人類學為最多(15份),其次為社會學(11份),再接著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研究(各8份),最少則為哲學與歷史(各3份)。除了主副修學程外,有雙主修、輔系、第二專長或外系學分學程的填答者共有12位,主要為第二專長外文(4份)與資訊傳媒學分學程(3份),其他回答則座落在法律、藝術、醫科與化學(各1份)。
填答系友現任職業別與職務
系友的職業別與職務分散,最集中的職務選擇為專案管理或專案助理(7份),分布於14級至19級系友,職業別則橫跨私人企業、博物館與美術館、地方文化局、非營利組織。次高的選擇則是就讀研究所(6份),例如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或統計所。接下來則是行銷(4份)、行政(2份)、人資(2份),以及人機互動專業的使用者經驗設計師(2份)。其他的職業則有性技巧講師、製鞋業開發、甜點師、影視編劇、前端工程師、資安工程師、華德福老師與活動企劃等。
填答系友認為工作內容與人社訓練的相關性
填答系友認為目前工作所從事內容與人社所學的相關性主要填答為中等偏高,認為極低或低的職業別為行銷、製鞋業開發、前端與資安工程師,認為高或極高的填答者職業為專案管理、研究所在讀中或使用者經驗設計師等工作。
而人社所學與工作領域相關之處,收到的回覆主要是對人、行為與文化的敏銳度,對他者的寬容、理解與關懷;完整的論述與思考能力,以及資料閱讀與理解。也有工作對口是NPO的系友,認為社會學所訓練出對議題的敏感能力,在議題合作上有幫助;在地方文化局工作的系友,則是認為除了對承辦業務(包含社造與博物館)有所認識外,人社的閱讀與寫作訓練對於公家單位或類學術領域很派得上用場。
人社領域對於職涯的影響,有系友認為在出身系所上,無法簡單說明自己的系所,或是跨領域系所較不容易申請國外的碩士班,同時也較不容易被單一科系訓練的學生或老師所理解,然而思考問題的視野比較寬廣;在學習歷程上,有系友認為人社院修課彈性,是很好探索興趣的管道,然而更扎實的知識建構來自於投身的課外活動或實習,也有系友反映如果需要職場上的協助,需要自行去科法所或計財系修課。
直接聽聽學長姐怎麼說
#人社背景的「語言」與「知識體系」!
✧ 18級,地方政府文化局專案人員,社會學程與人類學程。 ✧ 認為工作內容與人社訓練的相關性高,原因是對承辦的業務(社造、博物館)有基本的背景知識,要上手容易很多。
「撰寫年度或長程計畫需要搜集彙整資料以及提出論述的能力(我個人是會找一些論文來看),提案計畫就像是在寫研究計畫,結案報告就像是在把整年的執行成果作出歸納。所以個人覺得人社訓練的能力,包括大量閱讀、蒐整資料、操弄(?)學術語言來唬爛委員等等的,在公家單位、類學術領域,非常派得上用場。認為人社對職涯的影響在於第一,我覺得公家單位、類學術單位其實還是蠻看重學歷的,哈哈哈。
然後,如果不是因為大學念人社,我比較沒有機會接觸到社區營造、地方知識學這些議題,進而跨入這個領域。進入這個領域後發現,不管想做的是策展、做田調、寫文案、策劃藝文活動等等,基本上幾乎都會進到三種單位:公家單位、接公標案的公司、拿政府補助的非營利團體(好啦 一定有一些自力更生的在地團體 但真的蠻少的)。以上三種單位,都要具備一定的論述能力,因為要跟各種委員打交道,這些委員很多都是大學老師,他們可能被請來評審計畫、上課、輔導訪視,不管你的工作是負責邀請這些委員的人,或是這些委員評審、訪視、上課的對象,具備同一背景的知識體系,肯定非常有幫助,不然很有可能連委員在講什麼都聽不懂。」
#對於未來的「想像」
✧ 17級,Juniper Networks UX Designer 使用者經驗設計師(Sunnyvale CA, USA),在學時修讀政治經濟學程與文化研究學程,另外修讀資訊傳媒學程。 ✧ 他認為工作內容與人社訓練的相關性高,原因是對於人、行為、不同文化的敏銳度與同理心。
「人文素養(這聽起來真的很抽象,但是進公司之後就發現這些能力真的太重要,尤其是在國外感觸特別深)。我覺得大一大二沒有特別分專業,其實是讓大家可以探索自己興趣非常好的方式,我當初就是因為可以有彈性的修課因此可以接觸非常多不同的領域,我自己也修了很多系外的課。當然個人也經歷過『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甚至是想要轉系的徬徨,現在回頭看會覺得那是因為缺少了一個對於未來的『想像』,對於未來的想像並不是唸書就可以有,是需要經歷很多實際的接觸與體驗,或是透過學長姐分享才能慢慢去探索到這些不同的職缺,像我是實習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有人資、PM、供應鏈管理、使用者經驗這些領域/東西的存在⋯⋯。
身為學生的我們在唸書時很少去接觸到真實世界的『職業』再加上很容易被傳統台灣(或清大)對於『人文─理工』觀念所框架住,覺得自己念什麼就只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但我認爲只要透過提早的接觸與準備,大家都是可以去走出自己的路的,就不會在畢業時才感到茫然或著慌張。」
#跨領域的各種可能
✧ 16級,資安工程師,人類學程與哲學學程。 ✧ 認為工作內容與人社訓練的相關性低。
「我一直很喜歡跨領域的學習。在大學時念人類學、碩士念科管、職涯則又跑到資訊科技。如果有學弟妹也有跨領域學習的想法我很樂意分享我的一些經驗,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沒有專業的其他學科經驗,就自我設限。一切都有可能,只要你願意跨出舒適圈。」∞
撰稿|連思瑜
圖|陳姿晴
原文出處|侃侃 vol.8 刺點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