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模型写试车报告与美食点评可行吗?
提问:
最近运营团队提了一个需求:希望用 LLM 来帮助用户来写试驾、提车的 UGC 体验报告,发到车主社区。
大概的产品形态是让用户写几个试驾关键词(比如操控还不错,空间不够大),然后用 prompt engineering 让 LLM 产出长内容。我拿一些能用的模型试了一下,输出的内容确实也能看。
这个问题想听听大家的想法。延伸一下其实也包括用 AIGC 来降低比如小红书制作、大众点评评价的门槛。
答:
作为内容 KOL,这个话题我很感兴趣。大模型生成的文本,特征是:
行文流畅,表达的逻辑性优于 95% 的人类
缺乏有差异性的细节,用修辞替代细节,也就是俗话说的轱辘话
缺乏个性化的表达,即便要求个性表达,也会看出明显的模板痕迹
以上三点累加在一起,导致的结果是,单看一篇没问题,连着看多篇就要吐,并且清晰感知到 “妈的哪里不对劲” 。
那么,即便单看一篇,收益又是什么呢?
是在对有效信息需求极低,但对 “逻辑表达” 与 “体面的表达” 有需求的场合,把低密度信息扩写为逻辑通顺,表达体面的内容。受众则享用其中的逻辑与体面,快速获取低密度信息即可。
比如商务邮件。
我从来不看试车报告,楼主可以自行判断是否符合这个规则。
美食点评,乍一看是符合规则的。因为大多数人写出来也就是口水话,轱辘话,大模型完胜之。从单个商户角度,这样的好评有更强的氛围感,自然是乐意的。用户选择单店的时候,也不那么抠细节,往往就是靠氛围感取胜。
但从平台角度,日他妈,我弄死你信不信。因为氛围感并不是点评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细节,好评与差评的细节,千人千面的与自己同频道的细节,是个性化表达方式带来的真实感与感染力。这样的点评数量不占优势,却是用户心智最重要的基石。如果 AIGC 大行其道,必然因为逻辑与体面的优势,拿走大量的曝光,伤害创作者的表达欲与消费者的整体阅读体验,这部分果腹但不美味的内容会严重损伤内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