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和張兆和
淺談情書達人沈從文,是我最的一個節目。淺談,就是膚淺地談一下的意思。
他們倆,一個是大文學家和服裝史研究家,一個是民國時期千金小姐,在他們漫長的人生路上,又豈能讓我一個毫無關聯的人,在八十多年後的今天,用十來分鐘說他們的家庭事?我很膚淺地把焦點放到沈從文是怎樣追求到張昭和這一個環節裡,沈的追求工具是情書。
妙就妙在這幾百封情書,還是單向的,沈老師寫給他的學生,天天不停地寫。張兆和幾乎沒有回過信,那麼這些情書並沒有給他們雙方帶來任何理解,連基本的溝通也稱不上。
這個節目在播出後,有很多聽眾留言,特別有意思的如下:
他們倆背景懸殊,一個是窮家野孩子是拉扯長大的;一個家境富裕,這頭婚事怎樣成功的?當時還流行父母之命,是門當戶對的年代,正常這婚事不會成功,反正張昭和好像無可無不可。。。關鍵人物就是這個胡適校長,還有張兆和的同學,張的姐妹等等,而偏偏,張的父親是個愛才華的人並沒有嫌棄沈從文的背景,有媒人還有一大幫煽風點火的人,水到渠成了。張幼儀的哥哥也是看中了徐志摩的才華,才給張幼儀去提親,這麼一來,又多一對受害人,女的嫁給一個人,不是嫁『才華』這麼簡單,可是當時的歷史語境就是這樣。是幸還是不幸,一下子說不清。怪不得有句話:不要做媒人。
從故事的發展看來,沈張二人對對方的期待都落空了。沈對張,也許只是喜歡。沈也許特別喜歡張的某一個神態,或者上完運動課後的樣子,很片面但熱烈地喜歡。而張兆和是收信人,習慣連續幾年天天收到表達愛慕的片言隻字。兩人真正相處還是在結婚之後,天天有化學碰撞。以往的情書無論寫的多感動,對買柴米油鹽和解決實際生活也毫無幫助。
他們的分歧,除了性格,還有對錢,對生活的態度,對政治的看法都沒有共識。他們的故事有一個情節我在節目裡面沒有提到:『沈從文的出軌,1933-1937年他有一個叫高青子的親密女友,直到1937年張兆和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了,沈從文才猛然醒過來。他把這事告訴張,希望得到原諒。結果張不原諒,帶著兩個孩子回娘家。沈從文以為繼續寫信會令她回頭,可是她沒有。他們雖然沒有正式離婚,但是也就此分居,形同陌路,兩個孩子也不諒解沈從文』。
沈從文在新中國受了不少苦頭,晚年的時候,他拿出一張皺巴巴的紙,告訴張的姐姐張允和,這是張兆和第一次給他的回信。
看到這裡,你也許知道是個錯配。Intellectual resonance,看來沒有發生。
喜歡裡面不一定有愛,喜歡是片面和短暫的。但愛裡面一定有喜歡;愛裡面也包含了對方的缺點和愛好,有句話:愛屋及烏,也要愛對方的家人。
兩者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同。但通過基本的喜歡,才能過度到愛,這是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