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對談】沒有問題意識,非虛構寫作還能讀懂中國嗎?
「非虛構寫作」為英文中的Non-fiction,在西方發源於二十世紀早期,廣義上說,一切以現實為背景的寫作都可稱為非虛構寫作。上世紀60年代美國《滾石》《紐約客》等雜誌迎來非虛構寫作的繁盛期。在大陸,可以回溯到80年代的紀實文學熱潮,台灣的脈絡裏則有報導文學,鄉土文學,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作為見證。而最近幾年,兩岸都掀起非虛構寫作熱潮,這一概念在實踐中不斷被擴大,涵蓋新聞特稿、報告文學,紀實文學,逐漸擴展為一種寫作方式。無論形式如何,有一點是確定的,「非虛構寫作」始於作者走進真實世界去了解某件事情,歸類來自一個社會和時代的複雜信息,講述真實鮮活的故事,對作者和讀者而言都是一個挑戰。
最近幾年,大陸非虛構寫作平台湧現,騰訊「谷雨故事」、網易「人間工作室」、界面「正午故事」、「中國三明治」以及去年10月宣布解散的「ONE實驗室」等都讀者甚眾。走出傳統媒體框架之後要尋找內容變現的途徑,模式也非常一致,試圖把作品內嵌於商業運作的鏈條,分享市場紅利,將作品轉化成影視IP。2016年是非虛構作品IP井噴年,作品的版權價格不斷被沖高。《時尚先生Esquire》特稿團隊創作的《太平洋大逃殺》賣出百萬級影視版權,成為當時行業高光,隨後《黑幫教父最後的敵人》《1986,生死漂流》也先後售出影視改編權,它們都想要驗證一個可以參與市場競價的閉環。
一時間,追捧者眾,然而「非虛構寫作」文本內容所真正要關注和踐行的價值也在過度的宣傳話語中被透支了生命力。當作品被資本裹挾,作者貪圖流量只著力於構建故事結構上的張力,糾結在細枝末節時,那些亟待被講述的故事是不是已經瀕臨破產邊緣?作品內容擁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到底有多重要?什麼樣的作品才能反映人物與生活,人物與社會最真實的關係?
大陸現行的非虛構寫作到底還能不能呈現真實的中國?這個問題真是蹊蹺,寫作平台風起雲湧,資本追逐,然而真正的,有公共意識的內容還存在嗎?鑑於此,Matters認為本週四晚的重磅對談非常有必要以「非虛構寫作」作為主題。
今晚10:00(2月1日),我們邀請到資深媒體人@潔平,網易「人間工作室」非虛構寫作編輯@朱玉(他在Matters的印記:茨威格的力量感——一篇严重剧透的随笔;《无问东西》的草蛇灰线),他們既是寫作者,也是觀察者。他們將從兩岸三地的非虛構寫作現況,創作者與資本所期待的邊界,中國化的「墮落的非虛構寫作」談起,做一次深刻的梳理與反思。
朱玉所在的「人間工作室」是大陸非虛構寫作最有影響力的平台之一。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審讀郵箱投稿、說稿、給作者提出寫作方向和修改意見,再改稿。他一般從一百封郵件裏挑選出兩三個可以發展的題材,進行完善。從官場內幕、到公司權鬥、到底層悲歡,還會大量涉及個體的歷史經歷,包括饑荒,文革等。從這些郵件裏可以看到一個細微真實的景觀。
在我們討論對談內容時,朱玉說了一句讓人回味深思的話,他說:「現在就像一个瞎眼的狀態,仍然沒有、或者理解不了這個社會。我們看不到現實,這些報導無論是截取還是隱晦,不完整也是一種謊言。」
潔平則說:「每個時代都有相似的捫心自問,知行合一的人永遠是少數,不想生活的太不體面,就是要付出很高的努力。但是路是一定在的,如何選擇,是每個人給自己的交代和承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