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爱乐的陈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区块链社会学》读后感

爱乐的陈
·
《区块链社会学:金钱、媒体与民主的再想象》是我近期对 Web3 感兴趣后正经读的第一本区块链相关书籍,思路大开,在此记录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些 takeaways。
每个社群都有其核心价值。而一个区块链社群,如果能把其核心价值定义得足够清楚,映射成能用代码运算的 Proof of X,就能发行对应的社群通证。
社群通证可以精准地反映和承载社群所重视的价值,可以更公平地分配给价值生产者而非既得利益者,也提供诱因去产生价值而非囤积资产。(C3.3)

看到 Proof of X 把社群推崇的价值和产生通证的机制联系在一起的解读,我才消除了之前对比特币粗浅的认知中一直存在的一个困惑:挖矿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比特币,这样的系统意义何在?看来这只是区块链老大哥未曾解决的问题而已,后续的区块链已经找到除货币用途之外更根本的价值了。
第一眼看到多元 X 这个概念,下意识想到十年前流行的一个概念,长尾效应。再结合作者反复提到的马斯洛上层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越发认可存在各种区块链的必要性。价值观本来就是多元的,也许区块链可以成为一个合适的连接多元和主流的载体。

同温层的另一隐性根源是广告模式,广告模式造就了流量至上,流量至上增加了哗众取宠甚至假讯息的诱因;广告模式也让创作与报道从服务读者变成服务广告商。(C4.3)

书中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目前内容社区背后的本质问题:平台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广告,内容创作者的收益主要通过获取流量然后通过带货等方式把流量变现。所以平台和(绝大部分)内容创作者的关注点就是流量,平台通过算法、同温层、谣言提升流量,而内容创作者也通过「病毒传播」之类的手段提升流量,大家对内容质量的关注都是次要的,这是这个商业模式决定的必然结果。而区块链时代的内容社区,是在不依赖广告的前提下,探索和创作者共赢的新的商业模式。

LikeCoin 的三大机制:化赞为赏、版权标识、内容伯乐

对于书中描述的「化赞为赏」和「内容伯乐」的产品设计机制,我都觉得很有意思。对用户来说什么是最小的改动成本?就是完全没改动。还是之前的点赞操作,只是背后给喜欢的文章的创作者打赏了,实在是很妙。至于说内容伯乐的奖励机制,虽然算不上多么创新,但确实给意见领袖们利用影响力变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这个机制也从经济利益上促进了普通用户对好内容的分享动机。

未来的钱包,即对应物理世界钱包的应用程式,除了肯定能管理各种法定货币、密码货币、社群通证等,我相信还会包含人本智能(assistive intelligence),帮助人类在每个交易决策时,权衡多元价值。(C3.5)

多元价值并行的情况下,一个合理的,甚至是个性化的价值换算系统确实很必要。

一币一世界,一份价值观需要货币来承载,一套体制需要货币来运作。社会体制最底层最难以被撼动的,是货币。我们自以为全面否定体制,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依赖体制最基础的组织元素,甚至拥护它。(C5.2)
让参与者共同治理的去中心自治组织(DAO),我有时会干脆把它过度翻译为「区块链共和国」。它立有宪法,定义最底层的运作逻辑。而且这个规定是由代码写成的,code is law,因此有条件比物理世界的现存体制更清晰定义,更贯彻执行一个共同体的核心价值。(C5.1)
除了坚信体制的局内人和全面抗争的局外人,还有第三条路:拒绝跟体制互动的超越者。超越者把精力用于新制度,让时代淘汰或改变旧体制。(C5.1)
中国数字人民币 DCEP,是央行发行的数位钞票,是中国的法定货币,是人类历史以来最先进的法定货币,意在形成「区块链一带一路」。(C5.4)
无论区块链建筑师多厉害,都只能按既定逻辑办事,真正主宰大局的却是从源头定性真、假、善、恶的先知,这是区块链作为「信任机器」鞭长莫及的地方。要弥补这个缺失,就需要用到去中心自治组织,把治理从一小撮人手上,下放给所有持分者。也就是民主。(C2.5)

最后,我还尤其喜欢 Matters 张洁平写的推荐序,言论自由的下一课。

面對言論市場失靈,當然不是要退回到言論管制。我們真正應該探索的,是三個方向:
一、自上而下地約束商業公司的權力,令他們承擔起必須要承擔的公共責任;
二、自下而上地培育數位世界裡的公民意識,提升作為一個數位公民的權利自覺:行為數據的所有權、隱私的記錄與保護、注意力所得商業利益的分潤,資訊的篩選權,等等;
三、也是最根本的,探索適合言論市場的「看不見的手」應該是什麼樣的機制。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