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時間」,憑什麼選擇「運動治療」?
最近在思考要如何降低「運動治療」對於患者的成本。
前情提要一下,物理治療大概可以分成三大核心(3M)「儀器治療、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而「運動治療」常被我們視為最重要的一部分,包含動作控制、肌力訓練、呼吸訓練…等。常見的症狀「痠、痛、麻」也多半來自於關鍵肌肉的無力或是失能,若要真正根治,肌肉的再訓練往往是療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運動治療」主要的成本,無非就是人人都需要的時間。而在繁忙的生活中,若只是要應急,的確挨個一兩針要快的些。
之前有次在學校健身房遇到一位體育老師,當時他正與其他學生談論到膝蓋打完「增生療法」後的復原狀況,大概會需要休息1–2周才能重訓。當時跟老師分享了物理治療的觀點,我們會在診斷後優先以徒手治療與運動治療進行治療,通常只要原因出自骨骼肌肉系統,都有辦法在配合數周的運動後達到根治而不再復發。除非這樣的保守治療效果不彰,才會選擇如「增生療法」或手術…等侵入性的治療。
「因為每天需要教課,如果多加入復健運動的菜單實在有點難以負荷…」老師如此說道。
就我了解的範圍而言(有錯歡迎指正),增生療法有許多種,如PRP(血小板)、葡萄糖…等,每種效果不僅依適應症有差,還會因個人因素有關。講白一點,適合於膝關節退化的療法不一定就適合肌腱、韌帶的病變;而同樣的診斷,對A患者有用療法也不一定就對B患者有用。因為增生療法並不在物理治療的學習範疇中,我們通常是抱著保留的態度去看待這樣的療法,如果患者能因此得到根治那我們當然是樂見其成;但如果患者是因為「不想花時間運動」而選擇增生療法,那就是我們需要好好反思的點了。
我們時常必須自我檢視。可能治療師沒有讓患者了解到花在運動治療上的價值。
如果患者是真心想康復,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去進行物理治療相對於其他療法優劣勢的分析。只要治療師診斷正確,對症做的徒手治療及運動處方基本上會是肯定有效的,並且可以達到維持的效果(患者願意配合改善的情況下),不確定性相對少很多。或許整個療程需要每天抽出10分鐘到半小時的時間執行,累計下來也可以拿這些時間來做不少其他事情,但只要患者想根治的意志足夠強烈,治療師也有相對應的能力「對症下藥」,我想這個時間的投資是相當值得的。而對於不同專業中的治療需要多麼了解,如增生療法、中醫、甚至民俗療法…等,就要視治療師的努力而定了。
總之,在台灣對於民眾來說,物理治療相較於傳統的復健醫學比較少管道能得到資訊,但在實證上也是很有份量的。對於治療師而言如何提高患者對於物理治療的接受度及配合度是一輩子的課題,提高運動本身的有趣程度也好,增加對於治療及疾病的理解也好,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最後,以最近跟一位高中老師吃飯時得到的一句心得作結。「做治療跟教育一樣,很需要耐心,病患是,治療師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