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韓晴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12/26周慕姿《過度努力》高雄分享會|心得

韓晴
·
·
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首先先附上這本書:

周慕姿-過度努力;圖源:自行拍攝

我之前也有寫過簡單的心得:在這【周慕姿-過度努力】
這是我第一次看完時寫的心得。

其實這本書我翻過好多遍,在看第二遍得時候是我第一次狀況開始好轉時,某一天有一種心痛的感覺但不知道怎麼抒發,於是再一次打開這本書,我印象中我那時花了兩個小時才把這本書翻完,因為中間我停下來好幾次,看到某些片段會開始哭,一直掉淚,一直再擤鼻涕。

非常有共感,也很感動,雖然我沒為後續寫心得,但這本書是去年(2021)最喜歡的書。

所以我一再IG看到周慕姿老師要來高雄圖書總館開分享會,手刀報名,也傳給我媽媽看(媽媽也很喜歡這本書),她也趁下班買飯等的過程中報名了。


當天分享會現場

其實我那天的狀況超差,在去的途中還因為一些事情我情緒爆炸開始哭,跟媽媽在車上有點爭執。
我們提早出門,但最後一刻才簽到進會場。

我想要坐前面一點,習慣在前面的位置(在大學上課或聽演講我也都挑前面的位置)
但由於太晚進場,比較前面的位置都沒有連坐,所以我跟媽媽是分開坐的。

記得我本來還心煩的把手機關機,但在聽到周慕姿老師開始分享時,我把手機開機,記了一些重點和有感的內容。

稍微作個重點整理:這場分享會主要有什麼值得我去思考,或者我有些共鳴的內容。


第一:生存策略是壓力下的成果,當遇到壓力時會退回我們最原本的生存策略

這裡是再說,即使我們看了很多書,知道這些道理,但我們就是做不到。
周慕姿老師很溫柔的說: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的「生存策略」,已經是長久累積下來的了,當然很難一下子就改變,我們慢慢來,給自己彈性,不用一下子就真的改變;當我們再次遇到相同壓力時,我們會習慣性地退回我們本來的生存策略,很多人會覺得我好像又來了,覺得自己又失敗了,但其實這是正常的,當我們重複這些壓力時,是需要慢慢練習、慢慢改變的。

第二:就如同書名和書下標語所說的-每個過度努力的人,心裡都是受了傷的

每個「過度努力」,背後可能隱藏的是創傷,周慕姿老師問我們:「有沒有自己很討厭自己的某個地方,覺得那個自己很丟臉想把那個自己藏起來?」
這就是創傷。

受傷之後,我們以為「努力」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傷,但...之後就停不下來了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很害怕,「我是錯的」害怕這樣的羞愧感花更大的力氣去超越這樣的自己,但卻沒有停下來好好看看,我們的「傷」。

第三:別人的期待烙印在自己身上-給自己一點溫柔吧!

「不夠努力,會讓家人丟臉」
但是為什麼我不能對自己溫柔點呢?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被這樣對待過。

再整理心得寫到這句話時,我突然想到我之前看到的一則IG貼文小故事:我的媽媽對自己不太好,大家可以點進去看看這則小故事。

我本人的故事雖然跟這則故事不一樣,但有一個共通點是:我們很少被教育要對自己溫柔。

周慕姿老師這時說了一個比喻:「我們能不能把自己看作是剛出生的小孩,慢慢地走路,不要那麼嚴厲的要求自己,跌倒了也沒關係。

不用把自己打趴、不用羞辱自己到極致,才會變好,因為我們自己本身就想變好了,只是需要點時間。
這句話讓我想到我這星期諮商時,我的諮商師跟我說:「不要對自己的要求這麼高,你現在可能真的只能做到這樣,雖然不完美,但又如何呢?等到某一天你能力到了,自然就可以做到完美了。」

老師也講到,碰觸自己的情緒很可怕,對,真的很可怕,但當我們去接納自己時,可以不用再去焦慮自己不夠好,也不用一直問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辦」,我們只需要理解自己,接納自己,雖然這個過程很難。

第四:這是一種文化習慣

「別人都可以撐過,為什你不行?」
這句話,在我剛確診憂鬱症,試圖和爸爸說出我很受傷的地方時,爸爸有吐出這句話。

華人文化中,常常使用羞辱的方式,讓情緒隱忍下來。
到最後變成一個「沒有情緒」的人,但「沒有情緒」這件事,是非常可怕的事。
這裡可以參考《靈魂急轉彎》這部電影:我們還是需要憂憂的存在
老師有特別講解,負面情緒是一種生存幫助。

第五:接納自己

前面有說了,這件事很難,其實老師的簡報有做一張創傷反應到癒合的過程,但是我不知道能不能放出來,那張簡報真的把對創傷的反應解釋得很清楚,包括在接納自己時會經過什麼樣的過程。

這邊我很難說明清楚,畢竟那張簡報說明了很多事情,也有一些專有名詞,在這裡我就不多再說明了,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說明得清楚。

我直接跳到結論,又回到老師講的比喻:「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憐憫一下這麼努力地自己吧!」

對自己不滿意也沒關係、每個人也都擁有黑暗面,這些黑暗面會透過很多方式釋放出來,有時也會讓你有選擇需求。

讓人生有其他選擇。
為了不夠好的自己,願意給自己一些憐憫。

「沒有用,就不會被愛。」
我記得我曾經在@雞蛋糕 GCAKE 的《無差別愛人》:愛的印記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留言中討論到:

從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明白,要努力當個「乖小孩」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我也一直受這樣的傷。

「不管你好不好,有沒有用,我們都愛你」
但我們自己都受不了自己沒有用的樣子。

這是老師和我們分享他自己的故事中,我記下來的一句話。

還有提到憂鬱症的部分,我非常贊同老師的宣導:「憂鬱症就是一個病,就像氣喘一樣,我們不會要氣喘的病人不會發做吧?同樣的,憂鬱症也是因為身體已經承受不住了,再怎麼努力也只會加重傷口,所以不要再叫他們走出來。」

最後,老師說:不管人生有多苦,唯一不會拋棄自己的人,是自己,所以不用討厭這樣的自己。

好,整理完整場分享會的重點,說說我的心得。

我前面說過,我那天的狀況很差,我幾乎是哭著聽完這場分享會的,在這場分享會中,老師一直跟我們分享關於創傷的處理,還有接納自己的部分,很多地方都說到我的點,但也由於那天狀況差,很多話我沒有紀錄的很完整,也沒辦法把創傷反應那邊介紹得很完整。

其實我剛憂鬱症發作,第一次狀況的好轉,是靠著周慕姿老師這一本一本的書,(可以去看看我的讀書日記,我幾乎把老師所有的書都看過且寫了心得)才慢慢走過第一次憂鬱症的來襲,也慢慢停下一直努力的自己。

一直以來我的生活就是一直在思考:我的目標是什麼?達到了目標又會設定新的目標逼自己繼續努力,我記得我高中畢業的那個暑假,我最想做的事就是「休息」,但我沒有辦法休息,家裡整天問我要不要去打工,要不要趁這段時間學些什麼,的確,有時是我自己想要學的,但我好像沒有真的像現在這樣,「休息」,想做這些事時再去做,而不是追著某個目標一直跑。

這是在某一次諮商,我的諮商師告訴我的:「你好像...一直追著某個目標跑,就算這個目標達成了,又有新的目標,卻沒有機會停下來看看自己。

這讓我有新的思考,這星期的諮商,諮商師也重覆再強調:「不用這麼完美主義,沒關係的。

最後周慕姿老師也有讓我們簽書,這也是我第一次有了作家的親筆簽名。
雖然我當天狀況很差,但我想說的是:幸好我沒有因為狀況不好而沒去這場分享會。
周慕姿老師的簽名

喜歡我的貼文,想了解更多的話
可以⬇️⬇️⬇️

追蹤我看更多相關🤩
留言你的想法跟我分享💬
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儲存文章可以一看再看📨
幫我在底下拍手鼓勵我呦👏🏼

也可以追蹤我的IGFB粉專還有方格子喔!😊
加入我的讚賞公民,讓我的創作可以有多一點回饋呦!

讓更多人透過我的故事了解身心疾病,重視身心健康🙌🏼🩺
我是旎sunny,一個重度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患者。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