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式筆記】電影剪刀手的魔幻旅程 -「電影行業必備密技」系列講座
❏ 活動資訊:
課程時間:3/26(日) 14:00-16:00
課程地點:府中15放映院(新北市板橋區府中路15號B1)
參加方式:Accupass、府中15官方網站報名
❏ 講師介紹:
蘇珮儀|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與台灣多位知名導演合作,也擔任過多位新導演的首部長片剪輯師。作品遍及電視、電影,跨足劇情與紀錄片等不同領域,參與剪輯過的作品有電影《KANO》、《軍中樂園》、《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以及電視劇《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等,曾以《無聲》入圍金馬獎最佳剪輯。去年首度執導完成第一部短片《二重奏》,近年持續投入影視剪輯工作。
❰ 一、從事剪輯工作之緣起 ❱
講師 蘇珮儀:
我想我是幸運的,在廣電系大學四年級畢業製作時,我與組內同學邀請蘇照彬導演擔任畢製的指導老師。完成畢製後,透過蘇導的引薦,開始踏入電影產業,從電影的幕後花絮側拍及剪輯起步,逐漸往長片領域發展。也曾與魏德聖、鈕承澤等台灣知名導演合作過,同時擔任多位新銳導演的首部長片剪輯師。
去年我首度執導完成第一部短片《二重奏》,從剪輯師的身份轉換成導演,也因這次寶貴的經驗,讓我能用更多元寬廣的角度換位思考,審思導演與剪輯師之間的關係與合作模式。
❰ 二、「剪輯」之於一部電影的重要性 ❱
講師 蘇珮儀:
以電影《玩命再劫》序場為例(可參考索尼影業的【玩命再劫】全新片段)
這個電影片段,完全沒有任何對白,卻能直接透過影像的分鏡搭配音效,將觀眾快速帶入血脈噴張的電影情節中。由此可見剪輯師在掌握電影節奏上,擔任相當重要的角色。
❰ 三、剪輯師的理性與感性 ❱
講師 蘇珮儀:
我覺得剪輯師的理性,首先須具備比導演更正能量的思維模式,才能在與導演的討論中,共同解決所有的問題 ; 而剪輯師的感性,則是要對於故事角色,以及劇情富有同理心,學會理解「人性」,才能增強自己對於影像敘事的敏銳度,懂得換位思考,才能知道每個故事中角色行為背後的動機,及故事推進的方式。
❰ 四、一部影片從「粗剪」,再到「精剪」和「定剪」的處理過程 ❱
講師 蘇珮儀:
簡單來說,一部影片剪輯處理的過程如下:
1.先請專業人員將所有影音素材轉小檔、對同步,並用鏡頭做分門別類的整理,最後交給剪輯師做粗剪。
2.粗剪時,剪輯師必須閱讀好所有素材,連NG片段也必須看,不要放過任何影像的可能性!觀看的第一次感覺是最重要的,記得將這份感覺記錄下來,並跟著劇本做順剪。
3.順剪時,若發現問題,例如:影片節奏太慢,可以嘗試使用交叉剪輯來加快節奏,但切記避免時序錯亂的情形發生。
4.精剪屬於剪輯師的個人時間,也是花最多精力專注的時刻,在電影中增加懸念,可以勾起觀眾的反應。
5.在定剪的階段,將會讓劇情的張力更加凝聚,將故事變成一場戲。
❰ 五、剪輯如何營造影像的「蒙太奇」效果? ❱
講師 蘇珮儀:
蒙太奇簡單可以解釋成:將A鏡頭與B鏡頭拼湊後,賦予全新的意義,對於剪輯師而言,更是考驗剪輯師對故事的理解程度。而影片和聲音是相輔相成的,以電影《KANO》為例,剪輯師就運用類似的元素(像是噴水、下雨天),做影像上的銜接,讓觀眾產生一種影像有關聯性的錯覺,並搭配合適的音樂(但畢竟不是拍MV,所以也不要被音樂拖著走,而忘記劇情的重要),聲音像是影像間的膠水,可以讓片段間不會跳來跳去,但也不建議時常加太滿,避免觀眾聽覺疲乏。
❰ 六、電影和影集創作,剪輯技巧最大的差異性? ❱
講師 蘇珮儀:
電影與影集間剪輯上的差異性:
1.人力上的分配:影集相較於電影,需要更龐大的團隊,畢竟集數較多,花費的時間成本也較長
2.剪輯技巧:影集我們習慣在每一集結尾留下伏筆(鉤子)留住觀眾,每場戲需要丟大量的資訊給觀眾,讓他們有繼續想觀看的慾望,你也會發現影集時常將重點放在角色身上,讓觀眾對角色產生好奇與同理心,進而喜愛角色 ; 而電影則以整體的敘事為主。電影以三幕劇為主,而影集則是四幕。
3.(補充資訊)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差異:我相當崇拜紀錄片的導演與剪輯師們,由於紀錄片所有素材的搜集,至少都需花費半年以上的時間,所以要更多的耐心與毅力,且製作前期,可能也沒有很完整的劇本可以參考。
❰ 七、剪輯師與導演之間的溝通小技巧 ❱
講師 蘇珮儀:
可以講出為什麼這樣剪輯比較好的原因,切記你與導演之間的關係是一起解決問題的夥伴,有時候可以用一些說話的藝術與導演溝通,例如:你這樣做可能已經超出我的審美觀的舒適圈了(笑)
最後,講師也給了這場講座幽默有趣的總結:
希望這次的筆記分享,你也能和我一樣受益良多!!
雁世不厭世,我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