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我的老台北》張大春 | 你也喜歡老故事嗎?
我喜歡的老故事,是那種小時候吵著要長輩講起回憶的故事,奶奶日治時期的過往,伯伯來台的日子,父母的童年等等,一遍又一遍,簡直聽不膩。明明生活在同片土地上,他們的故事像是部老電影,陳舊卻有韻味。所提及的景與物,可能早已改建、稀少或是已不復在,甚至成了歷史課本上的一行字,但故事裡的情感,和說者身上透漏的蛛絲馬跡,總讓人對故事的真實深信不疑。有時會想,人和人、一代和一代間的傳承與聯繫大概就是這樣產生的吧。
最近聽了作家張大春的Podcast《我的老台北》,又讓人想起這樣的感受。我喜歡他有些外省的口音,豪爽的語氣,講述自己的曾經。沒有太多批判和懊悔,而是用幽默和眷戀的語氣娓娓道來,像是場單口相聲。當他說起眷村,會想起自己的爺爺;聊到聯考,便會想到父母;談起舊時的台北,則想到自己走過那條街,回不去的過去和現在此時有了交集。
節目收聽的連結: Podcast Spotify SoundOn
記錄幾段喜歡的內容和感想:
EP01 | 父親與我的年節儀式
父親說:「曾國藩那一聯,做隱士之態的意思大些。還不如這一副──」說著又掏出一張紙片,上頭密密麻麻寫著:「放千枝爆竹,把窮鬼烘開,幾年來被這小奴才,擾累俺一雙空手/燒三炷高香,將財神接進,從今後願你老夫子,保佑我十萬纏腰」橫批是:「豈有餘膏潤歲寒」。我笑說:「你敢貼嗎?」父親說:「這才是寒酸本色,你看看滿街春聯寫的,不都是這個意思?還犯得著我來貼麼?」
"父親與我的年節儀式"是個感傷的可愛故事。每逢過年,家家戶戶必貼春聯,喜氣又熱鬧,春聯的文化傳承下來了,可惜的是毛筆手寫的越來越少。印象只有一次逛鹿港老街時,還看得到大街小巷都是手寫的對聯,其他地方大多都是上面寫著某某市長、立委祝賀的印刷品。另外,欣賞各家的對聯的內容也是很令人雀躍的事,它是展現一家風格的時刻,各種祝發大財、平安順利,或是結合生肖創意的呈現,每次看都覺得有趣。
EP13 | 拉霸777【賭徒生涯】
我知道我是為什麼不賭了,但是我沒告訴高信疆。那是我的一個祕密。我現在告訴你:最後一次我去場子一樓客廳換代幣的那一天,出納小姐把收放現金的抽屜拉開得老大,我一眼看見,裡頭是密密麻麻的窄小空格,每一格裡都放著一個小本子,五顏六色,但是大小款式則一模一樣。 我領了代幣,走回地下室的時候回過神來,那一格一格的小本子,都是存摺。我鄰座的這些哥們兒,就是把存摺押在櫃台上的苦主。 那天我打完了最後一籃代幣,一個人走出東豐街,沿著敦化南路走到和平東路、和平西路,最後走回西藏路的家。天亮了,我爹問我:「忙到這會兒啊?」我說:「忙完了。」
特別愛結尾那句「忙完了。」用一句普通的話一語雙關,為荒唐的日子畫上俐落的句點。
EP14 | 那雙眼,描繪出的一方天地【鄭問】
多年後我讀清代人錢泳的筆記之作《履園叢話》引述潘榕皋的詩句說:「人言蕩子銷金窟,我道貧民覓食鄉。」這時候才回神明白過這個道理來,我們不假思索而鄙視的人和事,就在那個最黑暗的角落裡,試著點亮我們被偏見或傲慢蒙蔽的眼睛。
EP15 | 老朱:佛性不疑不懼
超推薦這集,故事曲折離奇,擅長畫佛的人會騙人,被騙的受害者會打人。就像簡介寫的:「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連是非對錯都顯得模糊。」
EP19 | 打表妹、電影畫報、從士林片場到花木蘭的婚禮
電影不但在向人們傳說一些古老的故事,片場裡發生的一切也都是這個故事的某個環節或補充。這樣想很蠢我知道,但是,當我誠心如此相信之後,日子一長,這個念頭就融進了作品裡去。
這篇提到了張大春參與導演王家衛《一代宗師》劇本創作的歷程,將戲劇與生活緊密結合,故事要越真,就越須理解生活的面貌。
最後分享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新與舊、老與年輕總會想到周華健這首《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