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里的个人方向
前几天看了Open AI的发布会,让我印象最深的是GPT里生长出了GPTs,进一步地降低了人类进行创造的技术门槛。
通常,当我们要去实现一个事情的时候,得先要有一个想法,然后再把这个想法通过技术手段去落地实现。如果你个人不具备这样的技术,那么就需要把想法变成可以精准传递的信息,以文字或者视听的方式传递给技术人员,委托他进行想法的实现。
GPTs的历史意义在于它进一步降低了人类进行创造的技术门槛,让创造者只要有想法,并且能清楚表达就可以了,虽然目前还只是链接了Open AI自己的技术池子,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一个【技术互联的网络】,可以让每个人的想法更精准地和落地技术做匹配。
这是一种万物生长的感觉。
我们不只是可以在网络上创作文字,图片,影像等内容,而是我们开始可以在网络上非常轻易地创造产品/解决方案。
国外的这种生命力对比我在国内的感受,有点像雨林和沙漠。
之前沙漠有沙漠的生态,雨林有雨林的生态,去过雨林的人回到沙漠会感到不适,要做沙漠的生态恢复也只能是吭哧吭哧地一个点一个点地来恢复。
但是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我的感受就像是沙漠里开始下起连绵不断的大雨,更多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对于种子而言,这是一个好的事情,但是对于想要维持沙漠化的人而言,可能会是越来越大的挑战。
人工智能给那些最富想象力,创造力的人降低了技术门槛,未来自然也会有更多想象会落地实现。
换个角度,世界对于“创造力”的需求权重,又进一步加重了。
虽然世界往更丰富的那个方向又更进了一步,但是它对于个人的意义确是循序渐进的。
之前经常有听到一种声音,说是不想待在单位里面过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沙漠确实会有些无聊。
但是与沙漠生活相对应的雨林生活,虽然更丰富,其实也更复杂。
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那么雨林可以给你提供更多的物种,更多的体验,更多的资源...但是如果你要在雨林里生活,可能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你拥有适应雨林生活的更强的自主性。
在沙漠里生活久了的人,一下子进入雨林的环境想要生活的话,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整个世界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去发展,对个人而言,世界的丰富随之而来,但同时也可能会因为眼花缭乱的变化让人陷入迷失迷茫,陷入绚丽的旋涡无法自拔。
所以,要在雨林生活,每个人首先需要准备好一个心里的种子,通过它来链接和世界的关系,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对于上述“种子”的解释有很多,用浅表的话叫做“想法”,你要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用更学术的角度去解释,叫做【主体性】,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有系统性的认知:你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知道自己通向哪里,未来会长成什么...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主体性】之后,他就会生成自己独特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因此,外部眼花缭乱的信息在他的眼里就有了秩序,可以被编织成有序的成果。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主体性】之后,外部环境的丰富对于他而言就是取之不竭的养分,而不是撕扯注意力的不相关的干扰。
当一个人有自己的【主体性】之后,他才能够生成自己的节奏,安定地往前走。
但是,这个【主题性】的形成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回顾过往,可能热闹追了很多,
但是....
回顾自己的时候...
你知道自己是谁了吗?
...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