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127:內幕之外
1992年我在洛杉磯見到出走兩年的許家屯,他講到六四前後趙紫陽犯了幾個錯誤。一是他在民運興起時,不該出國訪問,把主持中央的大權交給李鵬,以至李有可乘之機;二是他不該在5月16日見蘇聯領袖戈巴契夫時說,鄧小平雖然退了,但中共13大有個決定,在重大問題上要聽小平的意見,這就把鄧擺到檯面上來,而鄧的原意是垂簾聽政,有決策權卻不須負任何責任,在民運沸騰時期說這樣的話,等於把責任推到鄧身上,不願為鄧擋輿論的子彈了;三是在鄧執意要鎮壓時,他不該辭職,而是應去執行,一來保住權力,二來由他執行會比較溫和。
在中共歷次權力鬥爭中,被迫下台的幹部,無論多麼委屈,也沒有一個不作檢討的。包括硬骨頭如彭德懷,倔強如鄧小平,率直如胡耀邦,下台時都作檢討,承認錯誤。鄧小平文革下台還作過「永不翻案」的承諾。這些檢討就像嚴厲的父母逼小孩認錯一樣,即使不是孩子的錯。作檢討就是要在家長制中保護自己,讓自己有復出機會。但趙紫陽拒不檢討,他在1990年的中共六中全會發出一個書面談話,反駁所有加在他身上的不實之詞,並表示人民對貪污、腐敗不滿,又沒有正常渠道去表達,積怨堵塞才會使學運如河流缺堤般爆發。解決之道應該是政治改革而不是鎮壓,他因為無法執行鎮壓的決定所以辭職。
這個書面談話沒有向下傳達,知道的人很少。爆料者說,許家屯以中顧委身份列席六中全會看過。許說他見到的與會者都認為趙的意見是對的,李鵬是錯的。但他認為趙紫陽寫這個書面談話,就絕了他復出的機會,從此黨的「健康力量」失去了支柱。
關於楊尚昆,爆料者說他同許家屯向來有交情,在許提出在香港得到的民運訊息特別是錄影帶後,他也反對鎮壓。但他順從中共黨的下級服從上級、最終服從一人的倫理,不得不執行鄧的命令。6月3日,許家屯一直想找楊尚昆聯繫,過去他通過楊的兒子楊紹明,會立即得到楊的回話,但這段時間楊沒有回話。六四後許和楊尚昆見過面,楊安撫許,說要許留任一年。不過沒有提他何以沒有實現「說服鄧」的承諾。
1989年12月中旬,楊尚昆去中東訪問,李鵬就在他出國期間,把許家屯叫到北京,當面告訴他要即時退職離任。許提出最好等三個月,待《基本法》公佈後,完成這件事再離任。李鵬不同意。等楊尚昆回國,調令已成事實,無法挽回了。這是李鵬再一次乘機做的手腳。
在周南接替許家屯的酒會上,周對他的前任連一句禮貌上的稱讚話也不說。許知道對他的清算,即將到來,他的人脈也會遭到清洗。他認為只有離開才有機會為黨高層的「健康力量」發聲。這是他出走的原因。
八九民運及六四後,我頻頻上電子媒體接受訪問,並當過議政清談節目主持;我又受邀做中文金曲頒獎禮的頒獎嘉賓。另外還在港台電視劇「獅子山下」的「風風雨雨」中當演員,我在劇中擔任一個電視台的新聞總監,劇情是面對九七香港新聞界的困境,我因這故事符合我的憂慮而願意嘗試。頻頻出鏡,使我的知名度大增。翁松燃教授後來在我的一本書中賜序,指我是「突出的意見領袖」和「其他媒體的一個最愛」。以那幾年的情況來說,謙虛點可以說是「浪得虛名」,但「虛名」是確實有的,是新聞界的公眾人物。
1991年,香港立法局開始了部分議席的直選。中英聯合聲明定下的政制是「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英國想在九七前就設置好選舉機制,但一直受到中共反對阻撓。91年是直選的起步,香港民主派已經躍躍欲試。當時有朋友慫恿我去參選,但我完全不考慮就拒絕了。民主政制至少要在不可改變的規則下進行,才能確立。英國哲學家羅素早在八十多年前說:「中國是一切規則的例外」。從中共建政後的歷史來看,即使在被認為最開明的鄧、胡、趙時代,都不能擺脫這種「自訂規則都例外」的一人獨斷惡習。六四前後中共高層權力的運作內幕,更使我相信這種惡習只會越演越烈。
我知道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夠保障自由與法治,但對中國行使主權下能夠維持民主制度真是不抱希望。我想我還是留在輿論陣地比較好,畢竟香港的新聞自由已經成熟,以第四權去監督政府也許可以延續得長久一些。
這是內幕之外的我自己的故事。
(原文發佈於2022年3月30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 題記
- 闖關
- 圈內圈外
- 殺氣騰騰
- 煎熬
- 傷痛
- 動盪時代
- 抉擇
- 那個時代
- 扭曲的歷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後一擊
- 我的家世
- 淪陷區生活
- 汪政權下的樂土
- 淪陷區藝文
-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 李伯伯的悲劇
- 逃難
-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 古國風情
- 燕子來時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樹倒猢猻散
- 豬公狗公烏龜公
-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 自由時代的終章
-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 確立左傾價值觀
- 「多災的信仰」
-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學的青蔥歲月
-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 談談我的父親
-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 父親的挫傷
-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 畢生受用的禮物
- 文化搖籃時期
- 情書——最早的寫作
- 那些年我讀的書
- 復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 歸處何方
- 劉賓雁的啟示
-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記憶
-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 伴侶的時代
-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 福兮禍所伏
-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 二重生活的悲哀
-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 脫穎而出
- 覺醒,誤知,連結
- 非常有用的白痴
-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 中調部與潘靜安
- 非蠢人合做蠢事
-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 無聊的極左干預
- 從釣運到統運
-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 統一是否一定好?
- 台灣問題的啟蒙
-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 踩不死的野花
- 文革精神
-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 極不平凡的一年
- 批判極左思潮
- 民主假期
- 裂口的開始
- 太歲頭上動土
-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 九七覺醒
-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 「庚申改革」的流產
-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 守護我們的心智
- 江南案的考驗
-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 「李匪怡」和《香港1997》
-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 「基本煩」和霎眼族
- 與勞思光的交往
- 不受術數擺佈的勞思光
- 在德國的訪問的感觸與認知
- 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
-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
- 第一道晨光
- 無意中成了「動亂的醞釀」
- 獄中老人成就一名奇才
- 六四的記憶與感受
- 中國,一口活的「官財」
- 我曾愛過這四十歲的女人
- 中共高層第二代揭露的內幕
- 內幕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