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
突如其來,孝順父母竟然成為熱門話題,最大問題是在太過刻意。大家紛紛表示意見,各種說法紛陳,不過自己覺得大家似乎忽略了一個元素,過去三數十年,不少香港家庭都有菲傭(後來再引伸至印傭泰傭,這裡只是概括地說),很多港孩是由姐姐帶大,因此突然要講孝順父母,要報答養育之恩,卻完全忽略直接跳過姐姐的功勞,如何説得過去?
如果大家有看過陳果導演當年的回歸三部曲中的《細路祥》,主角的父親請個賓妹(當時的稱謂)來照顧嫲嫲,也順便照顧祥仔,日常起居飲食,接送上學,在街邊替祥仔抹汗等,大家也培養出一段近似母子的情義。因此當姐姐要離去時,祥仔是非常不捨,緊抱着姐姐不放手,要父母動手將他們分開。當時已有人説是生母和養母的隱喻,暗示香港人對中國和英國的感覺。想不到在回歸廿五年之際,這種爭論又再被引起,而且越說越遠,又真的像兩母子相互訓斥埋怨,各持己見理據,清官難審。
而過去十年八載,亦有不少相關報導,有些家庭會對待姐姐如家人,甚至一家人出國外遊也帶同。到孩子大個,大學畢業,結婚生子,姐姐都會被邀請出席,甚至當成上賓。不少家庭,用同一個姐姐幾十年,這種時間培養出來的感情,真的比美親生父母。而且不少例子顯示,姐姐很多時犧牲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丈夫兒女可能一年才見一次,來成就僱主的家庭。雖然是真金白鋃,你情我願,依足合約,但只說一句感謝,未免涼薄了。
同樣,家庭結構也出現不少變化,其中小子化最影響深遠,不少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如珠如寶,千依百順,父母都被形容為廿四孝父母。夫妻之間的離合也十分普遍,也影響到子女跟父母的關係,有些家庭分裂成水火不容,父子母女,可以老死不相往來,仍然住在同一屋簷下的,也可能貌合神離。而這個「孝」字,早有人説成是情感勒索,很多人已感到窒息。因此要談「孝」,便要格外小心,不要挑起別人的情緒。個人覺得,談感恩,可能更合適。
因此,今次事件的引起熱議,應該是太刻意,而且將之量化,好像可以互相比較,當同學間可以說「我比你更孝順,因為今個星期我為父母剪了三次指甲!」是不是已完全失去了意義?而且,剪指甲是誰想出來的?大家有多少人會和父母經常剪指甲,那位提出來的校長,自己又做過多少次?而公開地,一班學生跪地斟茶,是否有些離地?而在一個「爹親娘親不及毛主席親」的國度,隨時要跟父母劃清界線,登報脫離關係的荒謬世界,談這種考道不是有點無稽嗎?在獨裁政權統治下,我們終有一天面對忠孝兩難全的局面!
不過,各位仍抱住「養兒防老」觀念的家長,不用失望。我可以告訴各位,將來各位有需要被照顧,我相當肯定預計,你的子女們會義無反顧地,聘請外傭姐姐廿四小時全天候服侍左右,一個唔夠,請夠兩個,三個,務求令你安枕無憂,直至百年歸老,盡表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