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陳小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櫻花之所以美,是因為它總是會落下的

陳小姐
·
·

「櫻花之所以美,是因為它總是會落下的。」我步進這日式庭園,看到地上的花瓣不禁想道。

這裡不是日本,是位於倫敦荷蘭公園(Holland Park)中央的一個京都小角落。當你開始厭倦歐洲紅磚尖塔和過份雕琢的教堂宮殿,有幸碰上這個日式庭園,實在是一道清泉。

Holland Park位於全倫敦最貴地段Kensington,取名於18世紀政治家Lord Holland 。由京都商工會議所於Japan Festival London 1991為紀念英日友誼注資興建,京都庭園(Kyoto Garden)入口低調,只有寒松五棵,石牌一槐。面積雖然不大,但五臟俱全——溪澗石橋,松木鯉魚,還有孔雀一雙,禪意綿綿。

園內有幾把經常被松鼠霸佔的木凳,任由遊客呼吸感受日本古老氣息,讓我不禁想到日本的審美哲學——「侘寂」(Wabi-sabi)和「物哀」(Mono no aware)。

「侘寂」起源於中國道家文化,後來被傳入佛教禪宗(Zen Buddhism),深深植根日本美學,由建築、繪畫、茶藝到園藝,影響深遠。

「侘」(wabi)意思大概指「簡陋樸素的優雅」;而「寂」(sabi)指「接受短暫而無常的缺陷美」。

這種對不完美的賞析,跟追求恆久氣派的西方美學——由古羅馬的金碧輝煌,巴洛克的精雕細琢到哥德的終極對稱——對比強烈。

受佛家思想影響,日本相信萬事萬物階短暫。因此它的美更值得詠嘆。例如櫻花,如果永不落下,就沒那麼美了。這種自帶一陣憂鬱、悲劇色彩的文化概念,就叫「物哀」。

曾讀過日本美學大師大西克體的著作,「物哀」的概念指萬物皆有靈性,所以有感受、感情。而哀,是悲傷也是感嘆。

為什麼「哀」值得重視?

日本文化認為能引發哀傷的東西總比快樂的高級,也因此成為文學創作主調。悲劇能讓觀眾醒覺自身的局限,有提升涵養及淨化心靈的作用。

而「物哀」最深的一層提出,萬物都有感受,但它們不能表達,而人類可以。所以如果人類感覺到萬物的心,就應該想辦法幫它表達出來。

當你看到櫻花落下一刻,內心讚嘆落花美態的同時,你的感觸應含有幫那凋謝的櫻花慨嘆生命走到盡頭之情,而不是單純覺得落花很美。

欣賞事物本身美態的同時,也欣賞它必然消失的感覺。這種被禪宗啟發的順其自然,在不完美中發現美的概念,是日本審美觀,也是他們的生活態度。

在這漫步,我發現庭園石路旁有著一枝不起眼的竹枝,引導泉水打在一塊呈中國古代方孔銅幣狀的石台,上面刻有「唯吾知足」四字。「唯吾知足」銅幣是中國漢朝的方孔幣,後來傳到日本。以口字為中心,為四邊的「隹」、「五」、「矢」、「止」所共用,合起來的「唯吾知足」一詞是中國道家文化的體現。

知足常樂這概念出自老子《道德經》的一段:「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被用到古代中國銅幣上,更覺意味深遠。

此刻,在隱藏於倫敦的一個京都小角落,即使看著落下的花,我確實滿足了。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