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绳丨7月:“热死人”不再只是形容词(2023年,总第13期)

于立青
·
·
IPFS
全球高温、垃圾处理、“回形针”、自媒体新规。

在高铁站的候车室等待了近2个小时,我从半睡半醒中回过神。检票口附近重新攒动,连忙上前查看,却发现并不是自己的车次。出差数日的疲惫再次袭来。

工作人员看一眼红彤彤的大屏,对我解释说,因为台风,很多车次都出现延误。几个小时前,同事收到返程航班的取消通知,但我却自信于地面交通不受影响,更何况是毗邻的广深两地。然而,工作人员补充道,我所乘坐的列车从福建方向过来,处在台风移动路径的范围。

夜幕降临,没人能给一个准确的发车时间。正当我犹豫是否继续再等上半个多小时,显示大屏更新了——对我来说,预计的出发节点又往后推迟,要到将近深夜11点。

我承认,内心是烦躁,而非对受灾地区的关切占据上风。退票,约顺风车,反复跟司机交涉……不管怎样,我得在当天回家好好睡上一觉。至于台风?它叫“苏杜芮”还是“杜苏芮”重要吗?它只是一个台风而已。

回到广州没几天,关于暴雨洪水引发灾害的新闻、社交平台消息不断涌现。《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回顾了几周前南京一位66岁绿化工人被困涵洞最终冲走离世的事件,一条评论发问:“她的人生又是从哪一步开始迈进无法逃脱的涵洞?”也许,我们都在走向一个更大的涵洞。

7月,人类迎来地球的最热一天、最最热一天,然后是最最最热一天。平心而论,得益于空调,我并无切身感受。可翻阅新闻,“热死人”真实地发生了。

越发严重的气候危机正加速到来。本篇“结绳”,我想请你一起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在全球高温背后的复杂处境,尽管我知道,下面的内容还不够。是的,还不够,远远不够。气候问题充满道德抉择,需要每个人用力发散自己的同理心,看见更多的远方。

另外,7月的“结绳”还关注新加坡垃圾处理、科普团队“回形针”现状以及政府对“自媒体”的管理。

讨论

01丨全球高温的困境与博弈

“太他妈热了。”7月,The Economist印刷版刊登的文章标题如是写道。[1]

全球气温到底有多热?用数字来说,7月3日,地球表面以上2米的全球平均气温创纪录地达到17.01℃。不过,该历史新高随即被7月4日和5日的联合纪录17.18℃超越。7月6日,全球平均气温继续上升至17.23℃。[2]

科学家解释,地球上一次如此炎热,得追溯至大约12万年前的艾木间冰期,猛犸象还在各处漫游。对比前工业化时代,当下全球平均气温高出约1℃,而艾木间冰期高出近2℃。

两段高温都导致了一系列极端灾害,从热浪、野火、干旱,到洪水、风暴、台风等等。但援引TIME的报道,艾木间冰期是在超过1.6万年的跨度展开和消退的,而人类造成如此大规模的改变,只用了自1760年化石燃料工业时代开始的不到300年。[3]

去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探讨了升温的灾难性结果。强烈的气候变化可能会使生态脆弱加剧,造成多重间接压力,进而导致全系统同步失灵。[4]

事实上,根据The Atlantic梳理,越来越多的气候科学家认为,我们正在朝着所谓的“临界点”前进——在那里,渐进变化会突然将地球带向不可逆转的阶段。如果超过这些阈值,永久冻土的融化,或者珊瑚礁的消失,也许都将比预期更快发生。[5]

更切实的挑战来自农业生产。干旱、洪水或热浪等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立国的中国而言是不得不提上日程的议题。

受中国农业部等机构资助的研究发现,最糟糕的情况下,到2030年之前,季节性干旱或令水稻、小麦和玉米减产8%。其中,玉米产量受影响最大,预计总共减产近20%;其次是小麦,预计减产4%;而水稻将减产1.5%。[6]

报道,跨地域移植、引入温室培育、开发抗旱和耐热物种、人工降雨、改进灌溉技术等策略,正被投入实践以应对危机。例如,光是2022年,中国水利基础设施的公共支出就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44%。[7]

但有目共睹的是,户外劳动正变得越来越困难。2022年1月发表于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的研究表明,炎热和潮湿的环境导致全球每年损失约6770亿小时的工作时间。The Lancet的年度报告也称,2020年因极端高温暴露而损失的潜在工作时间约2950亿小时。[8]

很多即使是农户出身的年轻人,都越来越看不到农业的未来。7月NPR发布的一篇深度报道,揭示了气候危机如何改变洪都拉斯的出境移民。

暴力、腐败和缺乏经济机会,组成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想要逃离的理由。不过,极端天气正变为愈加重要的考量因素,它使洪都拉斯人更难依靠土地生活。美洲国家组织的Betilde Muñoz-Pogossian表示,女性,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低、生计仰赖农业的女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得不走上移民之路。[9]

总而言之,这些因素传导至下游,引起农产品等方面的价格波动。近期,全球橄榄油价格就突破了每吨6700美元的水准,创下近30年来新高

西班牙是橄榄油和食用橄榄的生产大国。从历史走向看,根据西班牙农业、渔业和食品部的数据,遭遇2022年夏季干旱和热浪袭击后,到2023年2月,该国橄榄产量比正常时期下降50%。

而在可可豆的最大种植区西非,由于天气恶劣,市场预计该作物的下一季产量可能减少8%。按照第一财经的报道,本季度,可可价格已飙升至7年来的最高点。[10]

嘉信理财首席全球投资策略师Jeffrey Kleintop分析,极端天气正给各国施加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比方说,极端高温使水力发电减少,引起煤炭和天然气等其他能源价格上涨;如果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可能会影响到工资,带来更多社会挑战。

2011年初,突尼斯爆发抗议活动,并蔓延到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和巴林,导致该地区多国政府被推翻,内战爆发。Kleintop提醒,当前粮食价格的上涨水平,与2011年的情况相差无几。[11]

类似的关联性得到联合国的背书。联合国秘书长António Guterres曾说,当人们丧失生计陷入绝望,能够提供保护、收入和正义的承诺将变得更具吸引力,哪怕它们来自恐怖分子。这部分地回应了以下现实: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恐怖组织达伊沙利用水资源短缺并控制供水基础设施,将其意志强加于社区;在索马里,木炭生产为青年党提供收入来源。[12]

The Washington Post追踪了气候变化对非洲极端主义叛乱的影响。根据采访,气候变化削弱着非洲乍得湖盆地地区年轻人的经济前景,促使后者聚集到博科圣地——一个诞生于21世纪初期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运动——的号召下。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过去30年,乍得的平均气温比1951年至1980年期间高出约2.5℉。英国研究人员表示,自1982年以来,包括乍得在内的整个萨赫勒地区的暴雨强度增加了三倍,降雨模式变得更难预测。

联合国今年一项广泛的调查结果印证,就业机会而非宗教意识形态,成为非洲各地人们加入极端组织的主要原因。[13]

也许大部分读者是幸运的,既不用担心恐怖组织侵扰,也远离枪林弹雨的威胁,然而,极端天气会以其他直接方式,作用到每个个体身上。

自今年入夏以来,包括上海、三亚和北京在内的几个城市,都发生了中暑患者激增的情况。7月2日,一名导游在工作中出现不适,随后因热射病抢救无效去世。此前几周,北京另一位57岁的女性也中暑身亡。[14]

7月10日,Nature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2022年欧洲各地的夏季热浪造成超过6.1万人死亡,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当时气温最高的地中海国家受灾最为严重。[15]

没有理由相信,只有经济能力较差的人才面临高温伤害。Reuters报道,倒在7月里的,还有以色列总理Benjamin Netanyahu,这位政要因为度假时未做好防护而脱水,被送往医院度过一夜。[16]

高温是如何影响人体的?美国疾控中心专家在接受Scientific American采访时说,出汗和呼吸是人们应对高温的两种方式。持续的酷热会让人体系统不堪重负,首先关闭排汗功能,继而出现意识模糊,并可能失去知觉,从热衰竭变为中暑。

需要补充的是,跟空调不同,风扇对防止高温下的人体过热不起作用。专家表示,它反而使情况更糟。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风扇如同对流烤箱,对着人吹热风,只会让人发热,而不是降温。[17]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空调的舒适。在法国遭遇热浪而死亡的1.5万人中,大多数是独居在没有空调的城市公寓或养老院的老人。The New York Times形容,对于欧洲的老人,炎热就像是新的COVID,需要各国政府投入更多资源应对,例如上门探访和治疗。[18]

一些地方尝试设置首席高温官(chief heat officer)以寻找出路,该职位起源于一项战略,旨在到2030年为10亿人提供气候适应性解决方案。过去3年里,全球范围的8个地方政府聘请了首席高温官。[19]

也有值得关注的技术突破。普渡大学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发一种超白涂料,2021年,吉尼斯宣布它是有史以来最白的涂料。这种物质可将98%以上的阳光反射,从而降低建筑温度。

根据计算,如果超白涂料能覆盖地球表面的1%到2%,那么全球气温将停止上升。但现实中,前述设想面临诸多限制,包括实用性尚小、对野生动物的伤害以及担心突然逆转一个地区的气候状况等。换句话说,这绝非解决气候问题的长期办法。[20]

试图寻找一劳永逸的简单方案是幼稚的。在气候相关议题上,各方面的博弈始终存在。

即将到来的9月,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监管一致性法案》(Texas Regulatory Consistency Act)将正式生效。支持者声称,这是为了避免因地区而异、可能与州监管相冲突的法规拼凑,包括涉及工人休息等方面的强制要求,许多企业都对此提出过抱怨。[21]

但另一方面,德克萨斯州已是美国因工作中暑死亡人数最多的州。援引NPR等媒体的报道,自2010年以来,至少有53名得克萨斯州工人死于与高温有关的疾病。[22]

假设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就会发现美国工人面对高温的境况一直难言乐观。例如,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的职责是使工人免受伤害,可由于缺乏明确的联邦高温标准,几十年来该群体仍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甚至,OSHA的官员经常放任企业出现员工死亡而不施以处罚。[23]

此外,国家与国家间的张力同样不小。7月中旬,美国总统气候特使John Kerry结束在华谈判,两国就气候问题的合作未能取得实质进展

《人民日报》刊文称,中国达到减排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而Kerry回应说,“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受到科学杠杆的影响和驱使”。[24]

在这场气候危机中,非政府组织和群体也正尝试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回应。

7月20日,National Geographic重新提出了颇受争议的问题:为什么气候活动家将矛头指向艺术?至少从2022年5月起,Just Stop Oil等组织的环保主义者,就开始用蛋糕、汤、油漆吸引博物馆参观者的注意。他们在保护艺术品的玻璃上做记号,并将自己贴在画框或画框周围的墙上。

行动者表示,他们之所以去大型博物馆抗议,部分原因是这些文化机构没有讲述“死亡的星球上没有艺术”的故事。相反,化石燃料公司常出现在博物馆的捐助名单。[25]

然而,哪怕是“假装”破坏的行动,也可能挫伤公众的积极性。两项均覆盖上千人的调查发现,多数受访者(46%)表示,这些策略降低了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支持。[26]

来自《美术报》的评论说,惨遭毒手的名画都是不可再生的人类艺术瑰宝,却无辜地成为某些“历史小丑的扮演者”谋取自身诉求的筹码,背后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犯罪成本太低”。倘若法律规定,将对任何有损高价画作的行为索取“哪怕是百分之几的赔偿”,便没有几个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做这种事,赔个底朝天还要坐一辈子牢”。[27]

但是,这实在是简化了当前的社会困境。

青年学者钟道然写道,环保运动采取针对艺术品夸张的抗议形式,部分理由是其他抗议手段的失效——到车展会现场将手粘在地上,或者封路抗议,所引起的关注都不及“破坏”名画。

庞大的化石能源利益集团可以采用撤出投资来主张自己的政策,而环保运动组织等群体,却没有第二个地球提供给他们退出的空间。对于更年轻的一代,气候危机并非遥不可及的命题,而是很可能在其有生之年归零的倒计时。当激进的行动者是在为了切实的生存而逾矩,我们又何来正当性,轻飘飘地以“非蠢即坏”这些简略的词语定性?[28]

气候危机涉及一系列经典的道德困境,媒体人梁文道总结说,其中包括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问题、道德责任的代际问题等多个方面。

倘若今天所做的事情需要子孙后代来承担后果,我们是否有义务去减少这种不利局面?还是说,以后的事情留给以后,或者,反正我是“最后一代”就无所谓了?这很考验我们的道德水平。梁文道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和社会,应该要培养公民对于“看不见的群体”的广泛道德责任感。[29]

英国哲学家Derek Parfit,曾在他的巨著《理与人》中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读方式,让读者看到那些察觉不到的伤害和受益,合起来对未来的世世代代造成何种导向,我们因此也得重新审视和修正当前的行动。[30]

只不过,与前述曲折细密的推理相比,似乎George Carlin那样直白形象的措辞才更受欢迎:

地球经历过的灾难可比我们多得多!经历过地震、火山爆发、地质重构、板块漂移、太阳黑子、太阳耀斑、磁暴、磁极反转,千百年来遭遇了无数彗星、小行星、陨石的撞击,还有各种沙尘暴和风蚀,宇宙辐射、超级火灾、超级洪涝,冰川结了化,化了结。而我们觉得几个破易拉罐和塑料袋就能让地球完蛋!?[31]

关注

01丨新加坡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国土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创造了不少成就。得益于一套独特的垃圾管理系统,新加坡并被誉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国家之一。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走访新加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垃圾填埋场,报道了该国最新的垃圾解决方案。根据新加坡环境局公布的数据,收集的垃圾会被分成三部分处理,其中55%送去工厂循环再利用,42%运往焚烧厂用以发电,这个过程产生的约10%灰烬,和另外3%的不可焚烧垃圾进行填埋。

实马高岛上,每天约有近4.4吨的焚烧灰烬在此埋置。每当填埋区填满后,政府就会铺上一层泥土,形成绿化带。不过随着垃圾增多,这套循环系统可能提前至2035年终止。新加坡预计,届时,该国唯一的垃圾埋置场将会用尽。

目前,新加坡正探索更多的回收利用方式,例如将焚烧灰烬用于铺路和其他建筑工程。而从源头上,到2030年,政府希望将垃圾再循环利用率提升至70%。当然,这离不开消费者教育。[32]

02丨“回形针”消失两年了

“回形针”,一家曾在中文网络名声大噪的科普自媒体,自2021年7月至今已消失两年了。端传媒的特约撰稿人史靼旺出于好奇,对该团队的核心成员进行了采访

2021年6月,自媒体“赛雷话金”称,曾任职“回形针”的两位前员工是“境外势力”。这大概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月后,“回形针”在国内各个平台的账号均被永久封禁——但受访者回应,没有人告知被封禁的原因。

围绕“回形针”的非议此前就已出现。2020年3月,因关于SARS-CoV-2的科普刚“出圈”不久,“回形针”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的视频招致强烈指责。

视频中说:“经济全球化时代,巴西的蝴蝶扇一下翅膀,未必会引发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但我们的肉蛋奶消费却可以实实在在影响巴西森林的消亡。”批评者认为,“回形针”抹黑中国,将中国人的肉蛋奶消费跟巴西热带雨林面积缩减直接关联,而不接受该团队事后关于“我们”指向全人类的解释。

受访者回应,只要一个账号吸引来巨大的关注度,那么就一定会出问题。后来,推动封禁运动的“赛雷话金”也遭到封禁。“回形针”曾经的成员们既高兴又觉得荒谬,“因为他们可能真的完全不知道自己触碰了什么样的红线”。

“大家其实没有解气的感觉,即便对方再受到什么惩罚,我们原来的团队也没了。而且这不是一场博弈,我们只是被同样一种东西给击败了。”受访者平静地分析。

按照团队元老的说法,“回形针”是一个“坏学生团队”,从建造监狱,到发送垃圾短信,团队的许多选题都是出于好玩。这里就像一个草台班子,没人质疑过你到底能不能写出东西,也没人在意你从哪所院校毕业,工作时间表形同虚设,管理几乎只服务于创意。

然而,留给坏学生的机会不多了。“回形针”消失后,团队经过一段时间做完积攒的商单,2021年11月基本解散。这些成员各奔东西,回到常轨,但心态已然改变。

在《黄金年代》,王小波创作出那个一度自觉不可被征服的王二。一位受访者觉得,“被锤一种世间规律”,“人都会有一天感觉自己没长进了,那就是被锤的一天呗。”[33]

03丨网信办加强“自媒体”管理

7月10日,国家网信办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单位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

除了强调某些信息必须经过更加严格的人工审核外,通知还扩大了惩处的范围。例如,网站平台对违规“自媒体”采取禁言措施的,要同步暂停其营利权限,时长为禁言期限的2至3倍;禁言期间,“自媒体”不得新增订阅用户,历史发文不得在网站平台推荐、榜单等重点环节呈现。

国家网信办表示,各部门要持续开展对资讯、社交、直播、短视频、知识问答、论坛社区等类型网站平台的督导检查。[34]

参考备注: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愿我们依旧好奇、理性与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