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所谓的“好品位”吗?
作者:Paul Graham
原文地址:http://paulgraham.com/goodtaste.html
发表于:2021/11
我小时候可能会说,并不存在“好品位”这件事。我父亲曾对我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哪有什么对错之分呢?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好品位”这个结论似乎很明显了。我是后来通过间接的证据发现我父亲是错的。我这里要以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向你证明这件事。让我们从“不存在好品位”这个前提出发,最终我们将得到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这足以说明这个前提是错的。
我们最好先谈谈什么叫作“好品位”。狭义上来讲,它指的是审美上的判断力,而广义上讲它可以指对任何事物的偏好。既然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于关于好品位的狭义上的定义,我们就以艺术品位举例:如果你喜欢的艺术品比我喜欢的要好,那我们就说你的品位比我的好。
既然不存在所谓的好品位,那也就不存在什么好的艺术——因为如果存在好的艺术的话,分辨谁的品位更好也就很容易了。你只需要给他们看他们之前没见过的艺术作品,让他们从中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的,谁选出更好的艺术品,谁的品位就更好。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否认“好品位”这个概念,你就得连“好的艺术品”这个概念一并丢弃。这也就意味着说你否认了“存在能做出好的艺术品的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艺术家不可能做出好的艺术品——不仅是视觉艺术家,而是广义上的任何艺术家。不存在好演员,好小说家,好作曲家,或者好舞者。或许小说家可以受欢迎,却不可能好。
我们还没意识到当我们抛弃“好品位”这个概念之后,在这条路上得走多远,因为我们甚至还没讨论到最显而易见的情况:这不仅意味着我们无法比较两位著名画家的水平,我们甚至没法儿把任何画家跟随便一个八岁孩子相比较。
当我开始学习绘画时,我意识到我父亲是错误的。绘画就跟我做过的别的类型的工作一样:你可以做得好,也可以做得不好,但如果你努力,你可以做得更好。显然达芬奇和乔瓦尼·贝利尼做得比我好得多。这些艺术家是如此优秀,我们之间的差距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如果他们可以是好艺术家,那艺术品便可以是好的,也就是说,好品位是存在的。
我上文解释了如何证明好品位是存在的,我现在想谈谈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它不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人们的品位总是有分歧的。大多数人对艺术品的感受源自于一大堆未经思考的冲动:这个艺术家有名吗?题材有吸引力吗? 这是他们应该喜欢的那种艺术吗? 它是挂在著名的博物馆里,还是被印在一本又大又贵的书里? 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对艺术的反应都是受这些无关因素支配的。
此外,那些声称有好品位的人经常被误解。 这一代所谓艺术品专家所推崇的作品在之后的几代人那儿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这很容易使人觉得艺术品鉴赏是没有根据的。只有当你屏蔽这些想法,试着去做些事,比如自己画一幅画,然后与贝利尼的画比较一下,你才会发现艺术鉴赏力这回事儿确实是存在的。
第二个人们会质疑艺术品存在好坏之分的原因来自于这种“好/坏”的属性似乎并非艺术品本身自带的。这种质疑是这样说的:假设一群人在看着同一件艺术品,并去品鉴它的好坏。如果“好/坏”是艺术品自身的一种属性,它应该存在于这件艺术品本身——然而似乎并非如此。这种“好/坏”似乎来自于鉴赏者主观的感受。如果鉴赏者彼此之间存在分歧,你要如何做出选择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认识到艺术的目的是为作为人类的观赏者服务,而人类有很多共同点。 如果一件事物对周遭事物产生的作用是相同的,你便可以说这件事物具有相应的属性。如果一个粒子与周遭事物的相互作用都表明该粒子的质量为 m,那么它的质量便为 m。所以“客观”和“主观”之间的区别不是二元的,而是程度的问题,取决于“主观”与“主观”之间有多少共同点。 粒子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极端例子,但是人与人的交互并不是另一个极端——人们对艺术品的反应并非随机的。
既然人们对艺术品的反应不是随机的,艺术品之于观众的作用便可以被刻意设计,而它的好坏取决于它是否有效激起了想要达到的作用。这就好比是疫苗。谈到疫苗提供的免疫作用时,如果仅仅因为获得免疫力是每个个体的免疫系统中各自发生的事情,就认为“免疫作用”不是疫苗的内在属性,似乎是很轻率的。当然,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各不相同,一种对这个人有效的疫苗可能对那个人无效,但这并不意味着谈论疫苗的有效性毫无意义。
当然,艺术品位这个话题比疫苗要混乱得多,你无法像对疫苗投票表决一样对艺术品进行鉴赏。你需要去想象一个具有深厚艺术涵养并且头脑清楚,能屏蔽外在因素(比如该艺术家的知名度)的鉴赏者对于艺术品的反应。然而即便是这样,分歧始终存在。人们确实各不相同,评判艺术也确实很难,尤其是比较近代的艺术。 艺术品也好,人们的鉴赏力也好,肯定不存在全序关系,但肯定存在偏序关系。因此,虽然一个人不可能有完美的品位,但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