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使用川流音樂(Spotify)的體驗
Photo by Sara Kurfeß on Unsplash
其實,自己在網上聽音樂已有相當日子,未有iTunes,iPod之前,當然更未有Apple Music和Spotify這些服務,不過,當時只是兼顧的形式,在工作時,用瀏覽器連接如last.fm這種網站,播放一些作為背景音樂吧了。這些網站並不容許你選播某一首歌,你只能鍵入幾個你喜歡的歌手或樂隊的名字,它便會替你選擇一些類近的音樂,可以說,它像一個音樂電台,一個播大多數你喜歡的歌的電台。
其餘時間,上下班路上,我曾用卡式Walkman,MD Walkman,也用過一些早期的mp3播放器。回到家裏,當然用音響器材聽黑膠和CD,感覺和享受是截然不同的。mp3檔案出現時,我曾抱觀望態度,但很快被感染,特別加上檔案分享軟件,如那些Napster,Kazaa, WinMX, Limewire等,可以連接全球用家,可以搜尋某一首歌,某一個樂手的作品,簡直就是夢寐以求的音樂發燒友天堂。
但另一方面,這些都是「冇王管」的環境下,質素參差。當時最多使用的128 bit的壓縮技術,再高檔一點,那些檔案可能太大,對某些人來說,下載費時,不少人仍在以電話連線!某些歌曲只用96 bit,效果更差。但最大的失望,應該是資料錯誤,當以為找到一首相當罕見的歌曲,打開來聽才知道是另一回事,甚至不知就裡,將一首不知名的歌當寶!
唱片業界非常頭痛,一味指責侵權行為,又貶低mp3的質素,但非法下載活動沒有減少,最後訴諸法律行動,要取諦檔案分享的程式。另一邊,市場已出現mp3播放器,而蘋果iPod在2001年的出現,可容納一千首歌的賣點,幾乎是宣布mp3的時代已經來臨,只是市場上合法購買的渠道仍狹窄。直至2003年,蘋果推出iTunes Store,會員可以直接購買下載音樂,同年尾,更推出視窗版,於是連PC用家亦可使用iTunes這個程式,一樣可以直接購買下載音樂,自己應該是在他們推出那個旋轉走馬燈般的封套展示後,加入行列。
至此,mp3可算是被規範化,在蘋果店上買的歌曲,基本上都有詳細資料,唱片封套,作曲填詞人等,不過當時他們用的格式是m4p,表示是購買版(purchased),只能在自己的電腦和iPod聆聽,而且不能轉換成mp3。但如果是由實體CD轉化,可以選擇mp3格式。而iTunes基本是一個多媒體管理程式,自己起碼花了超過一年時間,才將自己的CD全部轉化成mp3檔案,還要填補沒有的資料,下載他們沒有的封套,幾乎是另一份全職工作!卻是廢枕忘餐,樂此不疲。
此後,大部分時間聽歌都在電腦或iPod上,製造大量歌單playlists,亦有其他的數據,這首歌聽了多少次,上一次聽是那天之類,當然也可以在iTunes Store瀏覽各式音樂,只是他只容許十秒的試聽。在這個基礎上,聽mp3已有相當日子。初時購買音樂,必須先下載到自己電腦,如果檔案後來出了問題,或者不小心刪除了,要重新購買。後來改為可以存放在自己戶口內,可以無限下載(但仍必須以自己戶口才可以播放),在川流播放成熟之前,用戶已可以通過網絡,以蘋果手機收聽自己戶口內的歌曲,不過當時流動電話的數據仍然有限,可行但很少人用。
用了Spotify近一年,大致還可以,以下是自己的一些體驗。
播放清單(Playlist),一路走來,相信大家都有做自家製的mix tape,因此播放清單便成為更好玩更容易的延續。而一些樂手更會做幾個和粉絲分享,很多將自己的作品分門別類,或者在演唱會舉行前後,做一個set list。比較有趣的,有些還自選一批影響他作為歌手的歌曲,亦有人分享近期他在聽甚麼音樂,有心的,還定期更新,那才算「識玩」。
雖然好像有整個宇宙的歌曲,但不一定是天長地久,有些歌會突然消失,也許你仍看到它在某專輯之中,甚至你收入某個playlist內,但你不能播放!更甚者,有個別樂手會退出Spotify,你不會再找到他/她們的專輯,可能仍有個別歌曲在一些雜錦專輯內。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Neil Young,我加入Spotify之初,他整個目錄作品都在指尖之間,不以為然。突然一天,他宣布退出,就此消失!於是引發我輯錄一個翻唱他歌曲的playlist,已經找到七十多首!有興趣的朋友,可到以下連結收聽。
免費戶口自然要聽廣告,一年下來,我覺得廣告不算多,很多時是他們自己的廣告,爭取你成為付費用戶。但廣告的內容和賣點總是來來去去,沒有甚麼新意,最令我費解的,是經常強調,付費會員可以跳過歌曲(Skip songs),那是一個怎樣的概念?那竟然是賣點?我真的百思不得其解,而且,其實沒有付費一樣可以跳呀跳呢!他們只有聲音廣告,像收音機電台的廣告,但從來只有女聲,而且總是嬌嗲嗲的,好像和你打情罵俏般,已是甚麼年代了,還是用這種概念去推銷,他們的目標顧客真的是絕大部份是男性?即使如此,難道不會有男性會覺得一把男聲更吸引嗎?他們的思維方式相當落後!
某程度上,我不太介意廣告,有時的確需要一些額外資訊和機會去接觸一些新音樂。理論上說數據如此高度掌握,理應知道我的喜好,當時聆聽的時間等等,如果可以,不要太重複,在深宵時段不要播十幾秒太嘈吵的音樂廣告,是不是不可行呢?都說到數據和演算法那麼神通廣大,如果還可以自動調校音量,因為有些比較舊的專輯的音質略遜,那真是功德無量。
大概是因為全球性,能支持不同言語是最起碼,但很多中文(以至韓文日文)無法顯示,即使我用中文的樂手名歌名,仍可以找到,但之後很多專輯名歌名通通只有英文(有時是翻譯有時是拼音),是美中不足。而收入自設歌單,加上心心成為自己喜愛的歌曲都是基本,我倒希望能夠有地方加入自己的評語筆記之類,這才叫真的個人化。
在歌曲資料方面,還算可以,略為簡陋,也有些是失實,但我們沒法通知他們去改正。某些樂手單位的目錄並不全面,如果你不熟悉,大概不會留意某些專輯是不存在Spotify內,但當中上千萬首歌,少了一些,大家不會太介意吧。另一方面,我還是無意之中發現了彩蛋,有些專輯和歌曲沒有在樂手的總目錄中列出來,但原來是有的。我找到好幾張Jackson Browne的現場錄音專輯,不肯定是否bootleg,都是沒正式記錄的,我將之放在一個自己的歌單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依下面連結收聽。亦找到一張Eagles的七十年代為電台收錄的演唱,有Jackson Browne和Linda Ronstadt客串,不過聽了幾次便算,如果要找,仍可能找到吧。
最後,剛收到我在2022年的使用紀錄,一共聽了142,864分鐘, 104 種類形的音樂(我還不知道有這麼多!),25335 首歌(包括重複一聽再聽的), 5996 個樂手單位。有一點想特別一提,很多歌其實是它自動播放的,有時我選了一張專輯,或者一個播放清單,播放完之後,它會繼續自選歌曲播放。我也留意到,它會依我剛播放的音樂種類選歌,於是很多時會重複某幾首歌,因此當看到我「聽」得到最多的頭五首歌時,我是相當狐疑,那不是我有意識的選擇,是AI加諸於我的。數據只宜作參考之用,不用太認真。
但川流音樂似乎佔據了市場的一大部分,已有取代實體媒介之勢,特別是在香港地方,家居空間有限,往昔的音響設備組合早成歷史,購置一個較好的藍牙音箱,已經是退而求其次了。如果你也有Spotify戶口,歡迎交流,以下是我的連結。
https://open.spotify.com/user/12164077970?si=fe4697ee0dab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