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果樹走自然的路,林世豐自然農法,果實滋味豐美,客人讚譽「吃過才不枉此生」

上下游新聞
·
·
IPFS
從慣行農法轉成有機農民,再走上自然農法之路,林世豐務農歷程如山路波折。曾因轉型讓產量、客戶暴跌,但堅持維持理念,苦心打造豐饒環境,最終以多樣美味的農產品擄獲客人芳心,甚至直呼「吃過才不枉人生一回」。他滿足於以自然農法換得心裡富足,也自然守護山上一片美好風景。

順著世豐菓園的小路前行,每個轉彎都有新風景。枝幹粗壯的梅子與甜柿在蓊鬱的陡坡上交錯成綠色棚架;枇杷橙黃的果實、紫黑桑椹、芭樂,伴著坡頂的奇異果延展枝條;與隔鄰相同果樹排列整齊的果園相比,林世豐果園裡的色塊相互渲染,作物與土地交織成綺麗畫作。

從慣行農法轉成有機農民,再走上自然農法之路,林世豐務農歷程如山路波折。曾因轉型讓產量、客戶暴跌,但堅持維持理念,苦心打造豐饒環境,最終以多樣美味的農產品擄獲客人芳心,甚至直呼「吃過才不枉人生一回」。他滿足於以自然農法換得心裡富足,也自然守護山上一片美好風景。

地震後返鄉,打造和平甜柿名聲

林世豐回憶童年時,假日只能留在家中幫父母整理果園、採收水果,讓他對務農毫無憧憬。身為獨子,他知道自己終將回家承接果園,但希望「晚一天是一天」。

然而林世豐父親某次採收梅子時不慎滾下山坡,治療後發現有失智現象,逐漸無法務農;年邁的母親也難以獨自承擔農事,他 1999 年回鄉務農,扛下務農與照顧雙親的擔子。

早期和平區甜柿產量高、價格好,林世豐又有務農經驗,承接果園之後維持家計並非難事。且他具貿易專長,當時台灣宅配市場萌芽,他成為山區甜柿產銷班班長後,帶領班員用直銷增加收入,農民們還替他冠上「天下第一甜柿班的最年輕班長」封號。

思索改變農法,因緣轉作有機

從農超過四年,林世豐感覺和平甜柿過度膨脹,想嘗試不同生產模式以利市場區隔。他接觸到有機農法,還到中興大學去聽相關講座。但當初講師分析台灣環境高溫多濕,農民從事有機不切實際,乃至他打退堂鼓。

許是打開潘朵拉寶盒,加上連年慣行農法,讓信奉佛法的林世豐自覺背負殺生業障,還因此找上師告解,被上師告誡「萬物都有靈」,暗喻他應改變務農道路。他當時尚未說服自己改變,結果身體嚴重久咳、影響日常生活,感覺慣行農法侵蝕身心,他決定漸進轉作有機,怪疾也不藥而癒。

除了廣讀有機農法資料,林世豐也找鄰近的有機甜柿農取經,嘗試在部分田區用苦楝油等有機資材取代農藥、照顧果園。原本想分階段轉型,結果他接受採訪後,報導令他誤以為自己形塑成「有機農民」,索性順應「天意」,2011 年將果園全部嘗試有機種植。

收成與客戶只剩 10%,轉而發展自然農法

嘗試「全園有機」的當年,林世豐處境是「累、貴、慘」。他解釋,有機資材成本比傳統農藥、肥料高昂,使用門檻比較高,但果園病蟲害換成有機資材後大舉肆虐,導致當年甜柿收成量僅剩原有的 10%。鄰近果農也擔心他的果園向外擴散病蟲害,視他為眼中釘。

而且林世豐既有客戶習慣甜柿要大、甜、美,當他換成有機農法,甜柿變得外觀參差、光澤降低、甜感減少,因此收到不少客訴,還有人直接罵他「變得不老實」。他只剩不到原本 10% 的客人,自嘲若沒有因慣行農法而存下一些錢,恐怕無法撐過產銷劇減跟維持家計的雙重壓力。

不過林世豐堅持不再用慣行務農,加上接觸到木村秋則的報導,被他自然農法「讓作物、食物作自己」的概念吸引,受他耗費多年產出自然農法蘋果的歷程砥礪,「決定用十年拼了」。林世豐特意找阿榮農園等前輩請益,也獲得妻子龔貽君支持,2012 年轉為自然農法。

任植株自行生長、留雜草保護果園

自然農法雖省下農藥與肥料成本,但林世豐解釋,甜柿與梅子最初都因「水土不服」而變得衰弱。且為了維持果樹營養、減少曬傷或重心不均,他不矮化植株,任由果樹依環境生長,因此經常要冒著危險,攀上高大的果樹上採收果實,好幾次都從樹上摔落。

另外,坡地上的雜草長度經常高至過膝,干擾務農,頻繁人工割草又費時費力。林世豐自製沉重的「壓草神器」,定期到果園壓倒雜草,雜草至少兩週才會恢復直立,能降低割草次數。他亦分享,雜草是顧坡好夥伴,也能穩定土壤通氣性、含水量跟溫度,割草後的殘體還是天然的肥料,他甚至保留多樣的雜草在坡地,供給土壤不同的微量元素。

果園處處有林世豐的巧思。受風較大的坡頂用芭樂取代怕風的甜柿;邊陲地方有繁茂的柑橘或咖啡作為綠籬,防止鄰田污染;甜柿枯萎就不再補植果樹,而是作天然棚架,種植蔓延性強的黃瓜、佛手瓜,防止坡地裸露並維持生產,他在巡田期間還可順手摘一些龍鬚菜,中午就多一盤佳餚享用。

深知實施自然農法後,只種梅子與甜柿的農忙期會過度集中,生產風險也更高,林世豐試種各種作物,因而有檸檬、芭樂、桑椹、奇異果等果樹,以確保客群有新的作物可採購。他還會測試不同的品種,如原本柑橘以桶柑、美人柑為主,近期他則試種清見與不知火。

實行自然農法兩、三年後,林世豐感受作物產量不斷恢復、植株也變得健壯,果園不僅生機蓬勃,對氣候變化的韌性也增加。他記得過往山區臨時暴雨,土石流曾直接貫穿鄰近的果園,造成嚴重災害,唯獨他的果園因平時的地被穩固,泥沙「繞道」而行,果樹與家人都安然無恙。

坡地爬滿龍鬚菜等葉菜,減少土壤裸露,也不時替林世豐「加菜」。(攝影/孫維揚)

生產加工品、經營好口碑,顧客死心塌地

有生產,還要有市場。林世豐分析,自然農法的作物無法再進入批發市場,也因售價較高,並非所有農電商都願意合作,最直接的方法是自己銷售。因擅用臉書等社群媒體,他以「世豐菓園」建立粉專跟社團,公告每季的農產品,也分享務農過程的心得、風景照,讓消費者體會自然農法的價值,增加訂購意願。

也因生鮮作物儲架壽命較短,桑椹等水果不耐運輸,林世豐跟龔貽君也製作許多農產加工品,增加產品品項跟耐久性。如桶柑就有桶柑糖片;梅子則有 Q 梅、脆梅、黃梅醬等。事實上,兩人為了保障食安,篩選原料就很嚴謹,次級品經常直接淘汰,加工用具的殺菌、防蟲等步驟從不馬虎,兩人常在加工繁忙期工作至深夜,早晨又到田間工作。

多年經營自己口碑,林世豐擁有許多死忠顧客。一本書店老闆 Miru 因緣得知林世豐,嘗試訂購他的甜柿,品嚐後令她一口接一口,並不斷訂購不同水果享用。她也分享,每次購買林世豐的梅子,香氣就充斥廚房,讓人陶醉,在製作成果醬或搭配味增用於料理,往往讓她的顧客驚艷,「他對農產品和土地的心,吃得出來」。

台南蘇小姐早期喜愛日本甜柿,朋友送給她林世豐種植的甜柿後,她入口覺得幸福感滿溢,「比日本的好吃」,後來成為他超過十年的老客戶。她也得知林世豐美味、健康的農產品背後,都是跟自然環境共好留下的珍寶,只要有機會都會多買一些,分送給好友後都佳評如潮。現在她跟家人一起搶訂,以免林世豐的產品甫釋出就售罄,「吃過才不枉人生一回」。

採下的梅子要經層層把關品質,才最製成美味的加工品。(攝影/孫維揚)

招募志工傳遞價值,散播理念守護環境

除了顧客,林世豐會定期招募志工,幫他分攤農務,並希望他們從中體會自然農法的價值。苗栗王小姐擔任林世豐的志工數次,從中感受林世豐夫妻想要人、農作、環境共好,堅持理念至今,面對務農的收穫起伏都正向看待,「相當可貴」。她並強調,吃過林世豐的水果,才知道作物最天然的香氣與風味,她有機會都會採購,或乾脆再上山當志工,用勞動換取鮮美的水果。

顧客與志工的回饋,林世豐心領神會,他發現許多客人明白自然農法的價值,接受他產品價格偏高,每年產量、價格因環境變化而波動,仍繼續支持。他也分享相同理念的農民生活給顧客,「不一定只購買我的產品」。

面對氣候變化劇烈,務農挑戰增加,林世豐卻篤定維持自然農法,並期許自己的產品影響更多人,願意用購買守護環境,以此延續後世。他為此繁忙,但心中富足踏實,還可欣賞果園瑰麗的風景,他直言「這才是身為農民的快樂」。


支持《上下游新聞》,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上下游新聞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專注於農業、食物、環境等公共議題的獨立媒體,提供每日新聞及深度調查,將農業的精彩、面臨處境、從農業到食物的歷程,帶到大家眼前,累積台灣的農業公共資料庫。
  • Author
  • More

政府推「漁電共生2.0」,拉農漁會、養殖協會進場「整合輔導」,能讓漁電走上正途?

讓山林變為星空,張伯志推動螢火蟲棲地護育,不讓觀光壓垮生態

我漁村我驕傲!東石女孩歸漁返鄉,扛飼料養魚,「魚塭千金」賣魚、直播漁村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