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媒体/公众平台的舆论导向如何杀死公共讨论空间与扼杀民主
先简单陈述结论:在后现代社会中,尤其在舆论场,“审查”并不一定局限于物理,直接的对言论的消灭。按照哈贝马斯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定义,对于某种批判性/反建议的言论造成的实际限制,无论是使用直接的绝对手段,还是间接的舆论导向,煽动,道德绑架,以及其他看似“自由”的手段,最终实际达到了让某种言论处于绝对弱势乃至于彻底消失的结果,都应该是视同为“言论审查”。
而当一个人说出“你发表___言论,为何不_回墙内(继续接受言论审查)”或“你在为___洗地,(你应该回墙内继续接受言论审查)”时,其表达了如下两个主观意愿:
1. 我有绝对权力判定你的言论是否符合我的(主观定义下的)“自由”价值
2. 我有绝对权力判定“不符合‘自由’价值”的言论以及发言人的去向
3. 不接受我的价值的人应该受到审查,或者遭受严格审查环境下的惩罚待遇。
综合以上三点,“你应该回墙里”无论在何种环境下说出,无论打着何种借口和口号,最终的结果无外乎是公众领域的破坏乃至最终消失,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这种“建议”的自身工具性“回墙里”的意义远大于其本身看似的“传播自由”的借口,最终代替“传播自由价值”成为了此类“建议”背后真正的目的—-言论审查。
而当一个平台大量充斥着此类“建议”时,公共领域便彻底不复存在,哪怕看似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权力进行普鲁士式的文本删减的言论审查。
与此同时,在权威引导下,以尊贵身份代表其他市民阶层,进行“社区建筑”事业,而对单向大规模骚扰,用以最终“羞辱,驱逐”乃至“彻底毁灭打倒”自己认为“非市民”的成员的行为,与以上言论相比,则是更加严重的对公共领域的毁灭性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