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鄭立明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工藝機械與創造謬思的萬神殿──巴黎藝術與工藝博物館(二)

鄭立明
·
·

每個展館的布展,是以掌握一個門類的核心技術與觀念而設計的;而不同門類中,還能發現彼此交互影響滲透的機器部件、以及跨界共享的時代潮流與精神,從中你不止是在不同發明裡發現,機器的基本部件的衍生、轉用,甚至不停繁殖演變的序列中的核心觀念。

就以印刷區為例吧,傳統印刷機的體積多少也有一輛汽車的規模,但是,印刷館硬式將陳列的器材製成縮小版,然外觀巧奪天工、結構完整,幾乎就是另請專門技術工匠,特別打造出來可以運轉的等比例縮小機器。這種作法,讓你有如翻開書頁般審視各代機器發展小史,然其立體構件細節可以詳加觀察的特色,又是平面書本所難以望其項背的。

然後,在攝影區你會發現照相術與圖像製版的關連,在紡織館,可以具體看到某一代紡織機與印刷機在構造部件上的相似,而紡織機上用來記憶編織紋樣的「洞洞卡」,又具體展現在雛形的計算機電腦上。這是一個親眼可見的科幻世界,機器是靈活器官各自重組、混合再生的生命體。來到這裡不止麥克魯漢、達文西變得親切可感,又或以為踏入到宮崎駿的精神母國。走上這一遭,彷彿置身一個人類腦海的母體,而你頭上那個星叢也與室內布置的大宇宙相戶呼應運行著。這個博物館設立者的創見之精與宏圖之遠,令人驚歎不已。

櫥窗內,擺著縮小版的機器,前方為字架抽屜

The Pianotype Compositor 鋼琴排版機─Adrien Delcambre發明,1885

Distribution Machine 字體分配機─Adrien Delcambre發明,1885

來法國這一陣子,我發現從他們的Typographie這個主題,通常會將與文字排印相關周邊、發展歷程都納進來,好像更鬆散一點,然而,卻能夠令置身其中的你更通透些。反而,很少看到光把活字版的排印與晚近照相製版、自動化印刷、電腦排版等,以性質切分開來做主題展示的。從整個活字版以來的印刷體系當中,建立叢集與連結、系統與邏輯的觀念,他們更想讓你從中體會獲得的。

在這裡,感知與統合是佈局的能力,也正他們想從觀者身上喚醒的,這是觀念與發明的分享與交流,而不只是在做單方面的教材編輯。

從印刷器械的發明演進過程來看,實際上也是這樣,更多是部件的交互重組,甚至跨類的混合、整併而盤根錯節,已至於,你很難像是做動物園分類一樣,把它們圈開標式。相較之下,台灣有些要把活版特別歸為凸版而與平、凹版做出區別的方式,雖然專精,卻反倒顯得有點學院、瑣碎。

光是從字體、銅模到鉛字的誕生,就不僅只是用到凸版一項而已,要如何切割?就如同從打字機到排鑄機的飛躍過程,可以從中預見日後電腦誕生的雛形,另外,遠一點的紡織機發展出來的記憶圖卡,又啟發了早期的機讀程式,光是鑽研其中某類,你很容易就忽略焦點之外的線索,甚至不知如何對待它。

而更根本的,如同麥克魯漢所指出的是媒體即訊息,人類為了表達、記載、傳遞訊息,所使盡了渾身解數。這些器材不止是物件,它們是人體的延伸,如同「電腦」一詞雖不若「計算機」客觀,卻更傳神地意譯了這個不斷演變的事務機器,越到後來在生活上扮演的角色;對「印刷」的理解也不應滿足於單純分類,而忽略包括攝影、編織、計算器上作為人工智能的部分組件。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