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lishioubon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2003:<comment>不愛</comment>

lishioubonn
·
·
我都忍不住好奇,在社群媒體上被塑造出來的生活風格、夢想目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所努力的一切,事實上是否也非真正熱愛呢?


這一個月忙碌加上情緒不穩,連寫出來的文字都只是些胡言亂語,亦無法長篇大論,不過就當作階段性的記錄。

五月的記憶每年幾乎如出一轍,有床不睡床,睡在桌底、陽台、地板,眼睛閉上淨是那個會跳舞、會笑的我逐個褪色、遠離我的視線。半夜容易驚醒,視線因黑暗看不清楚,胃倒是先有了反應,陣陣乾嘔後我無法不靠藥物沉下去,心裡念的都是希望我房間塞滿我愛的人。

但一定有人不想被耽誤人生,跟我劃清關係,總之、總之,是我誤了他們,沒有誰必須要有我才可以燦爛,他們甚至憎我恨我,自怨妄為不入世不成熟不看破。我連幹話都不敢說,鄉愿得不得了。

病了才被容忍,畸胎被捅,濺了一地的髒血,我在髒血裡又忘記了上一秒的模樣,記憶是夢還是真實已無法辨清,可我還是許個愛人跟我一同毀成灰燼的願。

(明明疫情想寫一些暖和的文字,現階段還做不太到)


1.

有點不太記得自己是怎麼找到Dido的歌的,撇除Dido獲獎無數以及銷售佳績,她真正面世的歌並不多。一說要休息、消失在螢光幕前,幾年就過去了。但〈Life For Rent〉卻是自己開始過渡到串流平臺,在空蕩蕩的歌曲庫中,第一首找回來聽的歌。

曾經看過有人評論〈Life For Rent〉是一首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歌,的確,這是首用慵懶嗓音唱出來的,殘忍的歌。

常常被詢問為何突然陷入憂鬱、自殘、自殺,理由其實不需要心理醫生診斷,在強大自卑感長年作祟之下,感覺自己好像抓住什麼屬於自己的東西,然而什麼都沒有留下。在發現這項事實時,睡醒痛哭家常便飯,手指顫抖像蟲,或是暈眩而感到空間扭曲,文字語言結構不復以往,眼前飛滿是黑影泡泡。

我都忍不住好奇,在社群媒體上被塑造出來的生活風格、夢想目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所努力的一切,事實上是否也非真正熱愛呢?


2.

「我討厭所有關於你的一切,而我為什麼仍然愛你?」Three Days Grace 眾多描寫痛苦的歌曲中,〈I Hate Everything About You〉把愛的矛盾寫得乾脆直白,卻不會生厭。

比起唱中文失戀流行金曲痛哭流涕,我更喜歡聽著強烈的旋律與吉他音效,跟著主唱一起嘶吼。〈I Hate Everything About You〉原本是一首自己小時候失戀時不斷循環的歌曲,循環到當這首歌響起,就會連結到那段關係的記憶。不過時間過去了,我甚至記不清那個害我傷心的人的長相(多冷血)。

反倒把所有既愛又恨的人們一一記在〈I Hate Everything About You〉這首歌中,像戰爭紀念碑,又像罪人名簿,難免會覺得自己才是天蠍座吧,一筆筆記著小時家裡揮舞的刀和農藥,別人家裡的破碎也順便烙在心裏,還有當不知道憂鬱該怪罪於誰時,那個被自己所憎恨的世界,

全部都既愛又恨。


3.

2020年Linkin Park曾為紀念《Hybrid Theory》發行滿20週年,將〈In The End〉的Demo上傳至串流。當天我刷了無數次〈In The End〉之後,突然想起被我藏起來再也不敢聽的〈Numb〉。

在哥哥書櫃裡發現Linkin Park之後,小時候聽他們徒是想讓自己和同齡的人看起來不同。而迷戀這個傳奇樂團的程度之深,還記得那時候Chester除Linkin Park以外,曾擔任過Dead By Sunrise、Stone Temple Pilots的主唱,自己也跟著聽起這幾團的歌,甚而旁及同年代其他類似風格的樂團,也因此讓2000年代盛行的Nu Metal/ Alternative Metal影響自己成長性格(大概就註定自己一輩子易感多愁吧)。

〈Numb〉收錄在《Meteora》這張專輯,在Chester自殺過世那一天,也恰巧同年同日是外婆過世的那一天,這首歌被自己挖出來無限重播。怎麼說呢?為歌與事件繫上連結,向來是我不願做,卻總是為之的事。而每次聽〈Numb〉都會憶起同時有兩個重要他人從自己的生命中消失,不用回想起太多細節,光是前奏甫出便會不可遏止的流淚。

Linkin Park這些歌,跟那些因悲傷而被喝下肚的酒一樣,不過是救自己的證明、掙扎的殘餘,如果不留下這些,也許就只有選擇死一途。從而,寫給Chester的眾多悼念裡令我害怕的即「來生再見」——倘若那些逝去的人,不想要有來生,「來生再見」彷彿僅是給活下來的人的安慰劑,如此而已。


沒有同場加點一首但有其他想記住的2003:

  • 兩位同樣也是離開這個世界的音樂人,和他們留下來的音樂:阿桑的〈葉子〉,以及宋岳庭〈Life’s struggle〉。


21,05,10, Taipei
Bonn.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