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野兽爱智慧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748 永恒少年:从荣格观点探讨拒绝长大|野兽爱智慧

野兽爱智慧
·
·

野兽按:这两天在youtube上听嘉玲与凯宇对谈的【有声书评】系列节目,看来嘉玲是荣格心理学的爱好者,推荐了许多本心灵工坊出品的荣格心理学著作。也由此想起了2019年1月野兽写的《永恒少年》的读书笔记以及胡因梦老师2019年9月工作坊的感悟,在这里一起分享一下。

因梦分享:此回工作坊的參與者,相當程度上揭示了一個共通的問題,那就是榮格及其女性傳人深入研究過的"永恆少年"和"永恆少女"心理議題。由於現代生活方式中養育子女的責任大多是落在母親身上,父親則是多半擔負起賺錢維生的外在職責,因此導致孩子過度依賴母親而喪失了陽性典範及異性之愛,同時又因為缺少了許多原住民所強調的成人禮儀式帶來的"讓陰性面死亡讓陽性面重生,反之亦然"的心理暗示,所以即使長大成人也有了自己的親密關係,但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個未成年的小小孩兒,總是期待有個女人或男人能夠滿足自己的種種要求,繼而形成了投射、牽怒、不想為自己負責、無法控制情緒反應等等的問題,而當這些問題仍舊埋在心裡未得到轉化之前,我們的親密關係或盟友關係,是不可能會和諧的。肯恩威爾伯曾經說過,未經心理治療就直接進入體系式的修練,通常都會呈現出"規避"精神陰影面的人格特質,所以一個人的成長和靈性進展最重要的基礎,就是揭露和面對內在陰影及坑洞,沒有任何人可以繞道而行!

今天推荐的书籍是《永恒少年:从荣格观点探讨拒绝长大》(The Problem of the PUER AETERNUS),作者是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2018年11月心灵工坊出版发行了徐碧贞翻译的繁体中文版。知道这本书是前段时间胡因梦老师在抚仙觉醒门微信群里推荐了这本书,还发了几张书中节选图片。

封面文案上写着:他是满怀梦想、洒脱不拘,还是妈宝、渣男、假文青?成长的微妙之处,就在于放弃特定的假象,却不变得愤世嫉俗。文中还附录 了荣格分析师洪素珍的一篇非常棒的推荐序《从黑暗涟漪到终极光明:一条永恒少年的不归之路》

《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的故事脍炙人口,作者安东尼‧圣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一生却谜雾重重。他热爱飞行、也以此为写作主题,但从他的作品与画作中,荣格派童话分析大师冯‧法兰兹看见了不寻常的议题……

拉丁文 puer aeternus,意指永恒少年,典出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的《变形记》(Metamorphosis)。他是古希腊神秘仪式的孩童神,是神圣的少年,也是一个被母亲的疼爱所深深包覆而无法完成个体化历程、长大成熟的孩子。

对永恒少年原型产生认同的男性往往充满魅力,满脑创意,无时无刻不在追寻梦想;尽管早已成年,心态却仍彷佛青少年,充满活力但无法脚踏实地生活。他们在情感上无法进入稳定关系,在生活中则总梦想更好的未来,无法认真对待眼前的每一天。无论是一再换工作,或一再换伴侣,与现实格格不入使他们沮丧,也令旁人为他们遗憾。

本书由著名的荣格承继者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博士 1959-1960 年在苏黎世荣格学院的冬季讲座精编而成,她相信永恒少年现象将日益普遍,这背后更隐含灵性问题。

从黑暗涟漪到终极光明:一条永恒少年的不归之路

当源自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理性传统在近现代被简化成为科学主义,其方法论甚至扩及人文领域,发展出所谓的社会科学,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此时人们对宇宙从敬畏而骄慢,唯「科学」至上,滥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大胆咨意地操作机械因果论,有意无意地忽略人类的感性与灵性。

在现实的世界里,尊崇人性贪婪的能量,鼓励自由竞争,藉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间的矛盾斗争,引爆积累财富的动能,促成启蒙运动,人取代了神,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普世价值。然而这伟大神圣的历史进程,却开花结果成恐怖的法国大革命。支持启蒙、试图废除农奴制度、对非天主教徒宽容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与其他七万多个人的人头,贵贱无别地在巴黎协和广场被无情的理性思维刀切斧砍,毫不迟疑。

理性的非理性结果,引发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感性反动潮流,一方面以如《科学怪人》(Frankenstein)的小说,对科学展示疑惧;另一方面则勇敢走进心灵暗处,由古老黑森林里的精灵、巫师、骑士、王子、公主等浪漫传奇的隐喻与线索里,找寻欧洲日耳曼先祖狂野血液中的力量源头。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影响了精神医学,酝酿出精神分析,在心理活动即为神经系统生化运作的理论基础上,试图再建立另一套新的解释系统。于是,弗洛伊德将神话、梦境等「象征」素材,都纳为有效的科学数据进行研究归纳,认为它们都带有心理活动传达的象征性讯息,可能是欲望或者心灵创伤的补偿。针对人生的精神症状、苦痛或者疑惑等进行化约、还原的分析(deduction),认为到底来说,都跟人类本能的性驱力脱离不了关系。这样的新心理学模型,联系起理性与感性的人类心灵断层,给世界带来了震撼,虽不乏支持者,唯科学主义者却难以欣然信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将黑暗心灵中的潜意识涟漪扬出意识层面,并于个人层次上还原了苦痛的原貌,让人获得现实感,回到「正常」生活。然而这就是人生的「答案」了吗?对此,荣格并不满意。他认为不仅于此,那些暗黑涟漪诉说的,可能比个人还古老,波动更深远。千古以来,在每个人心中反覆宣讲,希望人们继续深入而「听懂」,不仅于「知道」就好。那是人类独有的灵性,涵括感性,但范围却更广阔,不止于个人,且及于人类全体。古典荣格学派分析师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Marie-Louise von Franz)在《永恒少年》书中有个简洁的例子,便说明了「听懂」与「知道」的不同。

冯·法兰兹有个幻想成为作家,却全然不采取实际行动的年轻个案,远从美国来找她进行分析;另一位与之同行、带着类似茫然远赴欧洲的朋友,求助的对象则是弗洛伊德学派分析师。一段时间后,分析暂告一个段落。冯·法兰兹的个案觉得毫无得到疗癒,但坚信自己会成为作家;而接受弗洛伊德学派分析的朋友则认为自己完全获得释放,脱离了母亲情结的控制,充满能量地准备回归生活、投入人生的战场。

对荣格与佛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手法熟悉者明白,两位年轻人对分析反应不同的关键在于:一个处理的是集体无意识里的古老原型,另者则针对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这也可说是两个学派对人类心灵理解、或者设定处理范畴不同所致。荣格认为无意识发出的痛苦讯号是具有能量的,把症状还原到个人经验的终极背后,一定还有其他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

荣格学派想看的是黑暗中的实相,所以在临床上采取的是有别于化约、还原的合成或建构法(Synthetic or Constructive method);而弗洛伊德学派则理解「症状」之意义,让黑暗湖面激起的情结涟漪恢复平静,帮助人们平安重返人生。所以,个人潜意识仅为集体的部分展现,荣格心理学更关注集体无意识,至要之处在于原型理论。原型是心灵的重要主宰,急于表现、不容妥协,症状仅为警讯,无法「处理」,只能整合。

「永恒少年」是荣格理论中重要、常见的原型,表现为孩童、青少年的理想化样貌,青春不老、活力十足、精灵古怪、放荡不羁,让人又爱又恨;创意无限、敢爱敢恨、勇往直前、历险挑衅,叫人既妒且惧。冯·法兰兹所长者为童话分析,永恒少年正是她最关注的题材之一。本书中她以法国小说《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与德国小说《无空间王国》(Das Reichohne Raum)为分析文本,详细说明永恒少年的来龙去脉,就此原型的诠释而言,几乎就是古典荣格学派的经典。

《小王子》与《无空间王国》,前者流传全球,已成经典;后者在德文世界外较鲜为所知,但经冯·法兰兹介绍分析后,读者也莫不心有戚戚。这两部作品能引发共鸣,部分因文笔结构、情节意感效果奇佳,阅者心湖莫不泛起共感的涟漪。大多数人向往那些单纯的友谊、悲伤、失落、神秘以及爱恋,一方面怜惜自己的心灵也拥有那些美好,但亦伤感终究已经丧失或者未能值遇那些美好,虽向往之,却无以为之。

不过若只是「心有所感」,那还只伫留在个人潜意识被唤起涟漪之处而已。法兰兹提醒我们,在故事的心灵背后的永恒少年原型,隐藏着人类亘古以来的神秘母题。看似浪漫的故事情节里,其实充满死亡、母亲情结、拒绝平凡、抗议人生等议题。从古老的神话传奇,一直到故事情节,到创作者,甚至是所有的读者,都被神秘的原型牵引着,一起在同一条脉络中迷惘、耽溺。

因此我们同时爱上了小王子,他从广袤的外星而来,死在神秘的沙漠裡;甚至作者圣‧修伯里本身还驾机高升飞扬,亲身实践永恒少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代替我们年轻、追寻、惆怅,然后神秘死亡。而无空间王国里的三个探求魔法世界的年轻人,虽然个别付出不同的死亡代价,但终究「永入光明,你那白色形貌召唤着。一波波的浪潮,我们永远都不老。」这是他们共同的选择,永恒少年的宿命。

2019年1月29日,周二,腊月二十四,15:01完毕于北京野兽爱智慧居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