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
IPFS
近期在 YouTube 找到這《風雲南北朝》系列,我已看完,非常滿足。我常說,魏晉南北朝,絕對是中國古代歷史舞台上最具戲劇性的一段,不遜於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楚漢、春秋戰國等。該段時期知名度相對低,是因為缺乏相關的文學及影視創作,而這又可能是因為這段時期太長及太亂,要說為何有南及北,又要說兩晉,要說兩晉,又要說五胡,要說五胡,又要說八王之亂,要說八王,又要由三國末期說起,所以我估計創作者難以有效地敍事,索性避開這題材。

簡單說說魏晉南北朝吸引我的幾個階段:
- 司馬懿勞碌了大半生,在晚年被架空,伺機而動,在人生最後兩年把握一個機會來個大翻身,徹底剷除敵對政治勢力,令司馬氏在曹魏政權下獨尊,為其孫司馬炎建立晉朝打下強大基礎。
- 司馬一族人才輩出,但到司馬懿的曾孫一代,卻出了個「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家族內鬥 - 八王之亂,宗室之間互相殺戮了 16 年,並催生出之後令中華文明重心由北向南移的永嘉之亂,這或許是司馬懿晚年多次族誅政敵的報應。
- 東晉的權臣桓溫與後起之秀謝安的爭鬥,謝安又如何用高超的政治手腕保存自身而又帶領國家走向強大,更與弟弟及侄兒在歷史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以七萬之師贏八十萬之敵軍。
- 北方混戰幾十年後最終由鮮卑政權北魏一統北方。其中,身為漢人的馮太后曾長期掌權,通過一系列漢化及改革令北魏走向興盛,其孫孝文帝更令漢化走得更極端 (亦產生更嚴重的社會矛盾,就算到今天的人類社會,都值得借鑑)
- 北魏後期,草根出身的鮮卑化漢人高歡,憑藉遠見、膽色及高明手腕,嶄露頭角,最終掌握了北魏實權。然後又出現了晚輩貴族出身的漢化鮮卑人宇文泰,兩人同為權臣,最終兩人分別扶植不同的皇帝,令北魏分裂為由高歡掌權的東魏及宇文泰掌權的西魏。
- 東魏繼承了北魏絕大部份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遺產;西魏卻更像一個位處原北魏貧瘠西陲的流亡政權。高歡想襯西魏未站隱陣腳,親率大軍試圖一舉收復,但國力處明顯下風的西魏,卻憑宇文泰強大的軍事才能,數次以弱勝強擊敗東魏,令東魏失去了短時間內統一北方的黃金時間窗。這兩個梟雄,爭鬥了一生,互有勝負,各自建立了偉大的基業,當他們先後去世,各自的兒子分別篡東魏建立北齊及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歡及宇文泰兩人的各種較勁,以及各自用強大手段鞏固權力及改革國家的事蹟,是最吸引我的歷史章節之一。
- 北周繼承自先天不足的西魏,因為宇文泰的改革變得富強,最終由第三任皇帝宇文邕消滅朝政混亂不堪的北齊,統一北方,同時的南朝陳亦已是風中殘燭,北周統一全國只是時間問題,但正值壯年又能幹的宇文邕,卻在 35 歲時去世,輾轉間,由外戚楊堅篡北周建隋朝,並由隋朝滅南朝陳統一全國。時也命也。
- 由北魏到隋的這段時間,同時期的南方先後出現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及南朝陳。每一朝的開國皇帝都很強,但子孫卻很差勁,以至改朝換代頻仍。我以前覺得很多短命皇朝,是因為開國的皇帝太短命,未能建立起強大的繼任系統及基礎,南朝宋及南朝齊就是這樣,開國皇帝做了四年就死了,但南朝梁的開國皇帝蕭衍,卻做了 47 年皇帝,而且他是在 38 歲的成熟壯年開始做皇帝,但南朝梁結果仍然是虎頭蛇尾。這令我對分析皇朝興衰又有新體會。
希望能讓大家重新發現這段歷史時期的有趣之處。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