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来温州,请看一场瓯剧
我不是戏迷,对戏曲也无研究。
但如果,我的朋友,你来温州,有机会,请看一场瓯剧。
你或许会奇怪,瓯剧,只是一个地方小剧种而已,至于这么郑重其事的列入行程吗?
是的,了解温州,瓯剧是一个独特的样本,值得你细细品味。
你可能并不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南戏就诞生在温州,专家说,“八百年来,南戏滋润了中国近三百六十种地方戏曲剧种,南戏的血脉贯穿于中国戏曲全部历史。”
现在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戏剧故事也出自温州。最出名的应该是《琵琶记》,我上学那会,高中语文课本里就有这篇文章,不知道现在的课本还有没有选《琵琶记》。
《琵琶记》的作者高明,人称“东嘉先生”,就是温州瑞安人。传说中,高明在沈氏楼中深夜写作,完稿时,两枝蜡烛的火光突然相交,成为奇观,后来此楼改名瑞光楼,列入浙东名楼之列,民间传为美谈。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对《琵琶记》有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有莎士比亚水准的。”代表了南戏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传奇的典范之作,对后世传奇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南戏之祖”。
瓯剧是传承古老南戏文化的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即所谓“普通话带带边”的“温州官话”作为舞台语言,数百年来,它以乱弹诸腔演唱了数不尽的戏文,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民俗相沿,有司亦不能禁止也”。
我推荐你看瓯剧,当然不是因为瓯剧的过往有多么辉煌,历史有多么深厚。而是现在的瓯剧,即便用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也够得上清新、时尚、活力。我相信,只要你愿意走近它,它就有足够的气场,让你成为它的拥趸。
和很多人一样,我曾经也对瓯剧有误解,认为看戏,就是农村老年人的爱好。
在温州农村,有很庞大的戏剧市场,有多大呢?在温州,你可以轻易找到200多个民间剧团,一年可以有上万场演出。
温州一直都有唱社戏的习惯,无论逢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都会请人来唱戏。在温州乡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盛况:戏台上弦乐声声,生旦净末唱念做打,演得出神入化;戏台下人山人海,男女老少嬉笑怒骂,看得如痴如醉。看戏,是温州人根深蒂固的习俗。
我的一位朋友,改变了我对瓯剧的刻板印象。我这位朋友,有自己的家族企业需要打理,她却不务正业,搞了个文创公司,自己贴钱去推广瓯剧文化。
某天,她郑重其事的给我送来一封非常考究的信函,信函封面,是模仿漆印制作的“琵琶记”立体签章,仿古版式书写“南戏印象·琵琶记 庭院版驻场演出”。打开信封,是一毛笔手写的邀请函,“在宋之年,南戏肇兴于温州……”
让人一看,就无法拒绝的活动。按照都市流行的小剧场模式,对瓯剧进行改版,以精致典雅的舞台呈现,重新“包装”了这个古老的剧种。
演出在南戏博物馆的院长里,隔壁就是朱自清的故居。从灯光幽暗的前厅步入庭院,天光陡然明亮。这一刻,时光和空间会有突变,让所有的参观者感到意外和惊奇。而当《琵芭记》的瓯韵瓯腔在这里响起时,这个充满着历史感的博物馆,因这800多年历史的艺术,有了另一种新生命。
这次看戏的体验,让我开始有耐心了解瓯剧,接近在我们这个城市绵延传承了数百年的的戏曲艺术。
后来我组织了一次“走近南戏故里 感受乡土瓯剧”活动,带小朋友们体验瓯剧,瓯剧“名角”方汝将亲自带小朋友飙戏,让我得以从后台视角感受瓯剧之美。
方汝将是瓯剧史上摘得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第一人,在温州城内大名鼎鼎。有个关于他磨练绝艺的传说传播很广,据说,为了模拟戏中在常年积水、青苔滋生的水牢行走,他在家里的卫生间倒上沐浴露,经过无数次滑倒摔伤,终于找到“水中滑步”的感觉,在舞台上传神地演绎出来。每演到这里,总会有观众好奇地站起来,看他脚下是不是真有积水。
正是方汝将,推动了瓯剧新编,一改原先粗狂高昂的唱腔,吸收了昆曲、越剧等剧种唱腔的细腻婉转,借鉴话剧表演形式,融入现代元素,注重刻画人物性格。与城市观众,与年轻人拉近距离,瓯剧实现了从农村跨越城市的变革。
瓯剧团开始频繁进校园,在校园舞台上刻意凸显创新效果,甚至会穿插流行歌曲,博得学子们的喝彩。方汝将相信,不是年轻人不喜欢戏曲,而是戏曲没有机会让他们喜欢上。“只要愿意走进戏院看我们戏的人,他们肯定不会失望的,我可以这么斗胆地推测。”他确实没有猜错,在情感演绎上更接近话剧的新编瓯剧,在城市倍受欢迎,如今的瓯剧在温州市区演出时,台下60%-70%都是年轻面孔。
温州瓯剧,承载的是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文化因子,它是先人们在田间地头“哼”出来的,其声腔曲调和方言道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展现着数百年温州人的生活画卷。它演绎历史,其本身也是一段历史,它穿浩瀚风月,携世间沧桑,隐大千百态,一路包容,吸纳,革新,蜕变,浓缩历代经典传奇于方寸舞台,为我们带来一场心灵的浸润与震撼。
爱上一个地方,并不需要那里住着某个喜欢的人,也许只是为那里的一出戏,为那里的一种民风民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