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Yi Cha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創造安娜》:21 世紀資本主義下的美國幻夢

Yi Chang
·
·
整體故事能以一句話總結:「弄假直到成真」(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Anna Sorokin 是俄羅斯移民,幼年移居德國,長大後曾旅居多個國家,更曾到英國時尚名校聖馬丁藝術學院學習時尚,最終她落腳紐約,為自己改名 Anna Delvey。後來的故事其實網路上都找得到,基本上紐約能騙的她都騙了,從百貨公司、藝術界、飯店業,最終甚至連華爾街金融巨頭都難逃她手。

為何一個有口音的俄羅斯移民可以辦到這件事?原作者 Jessica Pressler 在紐約雜誌《The Cut》原文中提到:「安娜看穿了紐約這座城市的靈魂,只要讓人們看見閃亮的事物、大綑的鈔票、財富的象徵來分散人們的注意力,他們便看不見其他的東西了。」其實不單單是紐約,因為人性便是如此。

人們往往傾向選擇相信眼前表象的美好,不自覺忽略藏在底下的殘破不堪。

安娜的例子也是同理。她在生活中刻意堆砌出的積極形象:懂藝術、時尚、人脈廣闊、活躍的社群形象,初識的人也會自然地將她歸類在所謂的成功人士,甚至沒想過身份可能造假,因為這就是普遍社會對「成功」的定義。

另一方面,本劇也呈現出膚淺的現代人際關係,我們往往容易相信片面之詞,輕易對美好的承諾買單,卻忘記一切都有變卦的可能。因為這世界上的唯一不變的定律就是變。

我想到去年年底文青 KOL 攝影師受邀演講後將校方的感謝狀丟進垃圾桶的事件,事隔兩個月後,攝影師宣告復出,留言區粉絲紛紛表示支持;或是前幾年業界中出現一位年僅 24 歲已登上各大時裝週的首席彩妝師,後來還出書、接受媒體採訪,甚至開課斂財,最終被揭發履歷造假。

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下,我可以輕鬆創造出一個數位人格,一個理想、近乎完美的我,使盡全力將這個形象修到無可挑剃,只為了讓他人感覺我是專業、值得信賴。然而,我們有優缺點,生活有高低潮,種種面向建構成這樣的一個「我」。每個人都是獨特個體,既然獨特,所謂的完美便不存在,不論是在道德上或形式上。

雖然 Julia Garner 演繹的 Anna 討人厭到讓我想衝進螢幕甩她兩個耳光,可除了她行騙全紐約作為故事主軸之外,她對於個人事業的自信已經達到了妄想的程度。但這不也是時下所有個人品牌教學文的主旨?先相信自己能做到,成功便唾手可得。

「世界上有無限的資本不斷湧現,」Anna 向《The Cut》這麼說,「可真正具有才華的人寥寥無幾。」透過成功行騙全紐約,她也證明了自己是其中一個。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