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书话之以色列(一)以色列人的起源
关于以色列人早期的历史,后世大多按照《圣经·旧约》叙事来进行演绎。
根据《圣经·旧约》,亚伯兰出生于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吾珥城(又译“乌尔”,今伊拉克巴格达以南纳西里耶附近,当时已是极为发达的文化中心),因上帝的劝谕引导,一家人向迦南迁徙,至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哈兰(今土耳其东南部尚勒乌尔法省首府尚勒乌尔法东南38公里,当时为亚摩利人城市)时,亚伯兰的父亲他拉死在那里,亚伯兰的兄弟拿鹤也留在了哈兰,亚伯兰带着妻子撒莱以及侄子罗得(亚伯兰另一兄弟哈兰的儿子,哈兰在吾珥时便已去世)继续往西迁徙。
亚伯兰率族人来到迦南,又因饥荒曾进入埃及。当他们牲畜、人口渐多时,亚伯兰一家便和罗得一家分开了。
亚伯兰先是和来自埃及的侍女夏甲生下了儿子以实玛利,后和妻子撒莱生下以撒。因上帝的祝福,亚伯兰被赐名为“亚伯兰罕”(意为“众国之父”),撒莱被赐名为“撒拉”。夏甲和以实玛利被驱逐,以撒取得长子继承权。
以撒娶了拿鹤的孙女、拉班的妹妹利百加为妻,生下两个儿子—以扫和雅各。以扫娶赫人(即赫梯人)女子为妻,不为以撒和利百加所喜。以撒临死前,雅各在母亲利百加的帮助下,获得了长子继承权。
雅各在雅博渡口遇见一人,与其摔跤一夜而不败,直到黎明,那人见胜不过他,就在雅各的大腿窝上摸了一把,于是雅各的大腿窝就扭了;那人在离去前对雅各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 从此雅各又获名“以色列”,其后裔则自称“以色列人”或“以色列之子”,也留下了不吃动物大腿窝筋的习俗。
雅各从舅舅拉班家里娶了两妻两妾,总共生了12个儿子,分别是吕便、西缅、利未、犹大、以萨迦、西布伦、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约瑟和和便雅悯,1个女儿底拿。
约瑟是雅各宠爱的妻子拉结所生,长相俊美,雅各特别喜欢这个儿子。但是约瑟的哥哥们嫉妒他,便寻机将他卖给了以实玛利人。以实玛利人将约瑟带到埃及,又卖给了埃及人。在埃及,约瑟凭着上帝的护佑当上了宰相,并在七年大灾时,将父亲和哥哥等家人接到了埃及。约瑟娶埃及女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玛拿西和以法莲。
后来的以色列十二部落名称是吕便、西缅、犹大、以萨迦、西布伦、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约瑟、便雅悯、玛拿西和以法莲,他们都称是“以色列之子”,从此有了以色列人。利未这一支专事祭司,故不在十二部落之列。
这就是《圣经·旧约》所记述的以色列人的起源,也是目前唯一有关“以色列起源”的文字记录。
但从非宗教人士的角度来看,《圣经·旧约》是历史与神话、真实和传说的结合体。如果和中国的历史记载相对比,大体类似于司马迁《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既不可一概认定全为后世编造的故事,也不能一味相信其记述处处真实确切,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神话传说往往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变形”。
比如说,考古发现,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青铜时代的考古记录和各种书面档案出现过“亚伯兰、雅各、利亚、拉班、以实玛利”等名字,这些人也曾面临由于无子女、离婚、继承和长子名分而造成的困境。当然这些名字和事迹并不能与《圣经》记述一一对应。那个时期的一块泥板文字记录显示,有个哥哥以3头羊的代价将长子名分卖给了弟弟,和《圣经·旧约》中雅各用一碗红豆汤换取以扫的长子名分非常类似;还有一块泥板记载的事例表明,在当时以临终祝福的形式对财产进行处理是具有约束力的,这也和《圣经·旧约》中雅各、利百加一起欺骗眼盲将死的以撒、从而使雅各得到了继承人名分一事相契合。
另一方面,《圣经·旧约》中的有些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并不相符。比如说根据《圣经·旧约》中的谱系,人类自亚当以来至今不过六千余年。而根据考古发现,人类的文明史都不止六千年,现代人类的出现更是以万年计。《圣经·旧约》记载亚伯拉罕曾住在非利士人中间,但根据考古记录,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在地中海东岸还没有非利士人。
即便是完全根据《圣经·旧约》叙事,其中细节也是众说纷纭。单单是流传至今的《圣经·旧约》主要版本就有三个: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希伯来文的撒马利亚五经,希伯来文的马索拉文本。各个文本之间就颇有一些参差之处。
这就给了人们以想象空间,导致不同的人对于以色列人的起源有不同的解读。
所以以色列人起源过程也可能是这样的:
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两河流域下游、靠近波斯湾一带发生政治变动、王朝更替——公元前2006年左右埃兰人消灭了乌尔第三王朝,后伊辛第一王朝又赶走埃兰人,占据了乌尔,以乌尔第三王朝的继承者自居。许多原先栖息在该地的闪米特人被迫离开家园。他们顺着幼发拉底河往上游方向迁徙,有些停留在半路,有些则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开始往西走,朝地中海沿岸扩散。
这些闪米特人当中的一部分游牧民族被称为“希伯来人”或“哈卑路人”、“阿比鲁人”。许多历史学者认为“希伯来人”意为“从河那边过来的人”。英国学者保罗·约翰逊在《犹太人四千年》一书中则表示“哈比鲁人似乎是一种贬称,指四处流浪、难以对付又具有破坏力的非城市居民”,甚至可能带有“奴隶”的含义。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350年埃及哈伦海布陵墓的浮雕和公元前13世纪埃及卢克索的浮雕上都刻有希伯来人奴隶。
也许这些含义都兼而有之,迦南人用它来指“河那边过来的、劫掠成性的流浪者”,而在埃及人则用来代指“从迦南地俘虏而来的奴隶”。
亚伯兰带领着的这一群人刚开始时显然比较弱小,因而在离开幼发拉底河流域、进入巴勒斯坦后,无法停留在土地肥沃的北方,只能继续向前,直至来到土地较为贫瘠、人口较为稀疏、因此竞争也没那么激烈的南方。
即使在这里,他们仍需小心翼翼地应付周围的各方势力,尤其是在饥荒时期。为此他们向强大的国王和埃及法老进献部族中的美女。
据《圣经·旧约》所说,迦南闹饥荒时,亚伯兰带族人前往埃及,亚伯兰因惧怕埃及人抢劫他美丽的妻子撒莱时会把他杀死,就称撒莱是自己的妹妹,最后撒莱被带走献给埃及法老,亚伯兰则借此获得了大量的牛、羊、骆驼、金、银等财产以及仆婢,并逐渐强大起来,甚至在回到迦南后一度成为能左右巴勒斯坦地区诸国之间战争的势力。后来北方四王打败南方五王,还掳走了亚伯兰的侄儿罗得一家,亚伯兰闻讯后带着家丁把罗得一家和财物以及被抓走的妇女人民一起救了回来;南方五王为此向亚伯兰表示祝贺。也许正是这样的胜利之后,亚伯兰又得名“亚伯拉罕”(意为“众国之父”)——当然《圣经·旧约》中说的是上帝赐此名与他。
也许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是亚伯兰族里年少貌美的女子被献给了埃及法老,而不是撒莱。因为按照圣经中叙事,此时的撒莱至少已经六十五岁了,就算再美貌,毕竟已年老。
而且类似的记述在《圣经·旧约》中一再出现,在亚伯兰被上帝赐名“亚伯拉罕”,“撒莱”被赐名“撒拉”之后,往埃及逃避饥荒时发生的事情在非利士人王国重演:亚伯拉罕对外称撒拉是自己妹妹,撒拉被非利士国王亚比米勒取走,上帝警示亚比米勒撒拉是亚伯兰罕妻子,亚比米勒放走撒拉、并给了亚伯拉罕牛、羊、仆婢、银子。
到了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这一代,迦南又闹饥荒,以撒带家人又到非利士国王亚比米勒那里避难;和亚伯兰罕一样,以撒担心美丽的妻子利百加被非利士人觊觎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也称利百加是自己的妹妹,但被亚比米勒识破,亚比米勒为此感叹说以撒这么做差点让非利士人“陷入罪里”;但亚比米勒没有为难以撒和利百加,反而给他们以庇护,国王晓谕民众说:“凡沾着这个人,或是他妻子的,定要把他治死。”以撒和家人就得以留在那里避难,并且还了大财。
这些故事,可能也跟亚伯兰到埃及避难一样,是“将族里年少貌美女子献给国王换取庇护”的曲笔。
从亚伯兰到以撒,这个族群肯定是逐渐壮大的。但他们的强大之路并非直线向上的,过程中也有起伏,这里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最显著的外因是饥荒,无论是南下埃及还是依附亚比米勒、以至于要献上美女换取庇护,两次都是在遭遇大饥荒之后;还有一个重要外因是周边势力的敌视和打压——《圣经·旧约》中记载,埃及人和非利士人在感受到希伯来人逐渐强大之后,都要求他们离开。而最主要的内因则是族群的不断分裂,从亚伯拉罕和侄子罗得的分开到亚伯拉罕嫡子以撒和亚伯拉罕庶长子以实玛利及其他庶子(据《圣经·旧约》,亚伯兰罕在撒拉、夏甲之后又娶妻生子)的离散,都迟缓了部族强大起来的脚步。
以撒和以实玛利的分开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他们的子孙在不久之后便互相为敌,直至今日。以撒的后裔将成为以色列人,而以实玛利的后裔则融入了阿拉伯人当中。
按照《圣经·旧约》,以实玛利和他的埃及人母亲夏甲被亚伯拉罕放逐,夏甲给以实玛利娶了埃及女子为妻。而按照《古兰经·黄牛章》,易卜拉欣(即“亚伯兰罕”)并没有抛弃这对母子,而是和伊斯玛仪(即“以实玛利”)一起建造了天房(即“克尔白”)的基础,伊斯玛仪的后裔此后就担当着天房管理者,千百年后又出现了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
以撒的两个儿子以扫和雅各的分开,则相较而言结果比较简单,以扫的后裔——以东人在后来被雅各的后裔——以色列人给彻底吞并了。
按照《圣经·旧约》,雅各在和天使摔跤后被赐名“以色列”,意为“与神较力”的人。
但“以色列”除了可以被解读为“与神较力的人”,还可以被解读为“为神而战的人”。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在部族林立的时代,一个部族号称自己是“为神而战的人”,借以占据道德制高点,有利于获得战争主导权和鼓舞本族士气。与中国古代的“奉天承运”、“奉天子以令诸侯”算是异曲同工。只是这话到了《圣经·旧约》作者那时代又被琢磨出“与神较力”的含义。尽可能地神话祖先是每个民族的传统,虽然称凡人与神较力而不败,稍显僭越和对神的不敬。
待到雅各有了众多子嗣,他们这个部族已然比较强大。雅各是不是真有十二个儿子?很多学者都提出疑问。正如以实马利也有十二个儿子一样,是不是都属于一种想象?毕竟古代中东地区对12这个数字是有格外偏好的。更有可能的是那十二个儿子名字中有些其实是被兼并的其他部落名称。
作为从文化发达的乌尔城过来、如今四处迁徙的游牧部落,从亚伯拉罕开始他们即渴望永久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据《圣经·旧约》所说,亚伯兰罕从赫人(即赫梯人)手里购买了希伯伦的麦比拉洞,但只能以购买坟地的名义;到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这里,则不仅在示剑(今巴勒斯坦纳布卢斯附近)城东买了一块地,而且已经可以堂而皇之地在那里支帐篷、建神坛了。
《圣经·旧约》里的雅各是孔武有力且足智多谋的,当然他的“足智多谋”换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诡计多端”。起先他从哥哥以扫那里用食物换来长子名分,又在母亲利百加的帮助下从眼盲的父亲雅各那里骗取了对长子的祝福;在舅舅拉班那里,他使用计谋使得自己的羊群不断壮大。而他的儿子们在示剑城的所作所为可以称得上“有其父便有其子”。
当雅各一族在示剑城东居住下来后,示剑城城主的儿子示剑看上雅各的女儿底拿、与她“行淫”、“玷辱她”,事后示剑城城主和示剑到雅各家求娶底拿,表示愿意两族结亲、互娶对方女子,至于底拿的聘礼,雅各要什么贵重东西都可以。雅各的儿子西缅和利未假装答应,但要求示剑城所有男子都要行割礼,因为他们“以嫁给不行割礼的男子为辱”,示剑人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于是在示剑人都行了割礼行动不便之际,西缅和利未带人冲进城里,杀光了所有成年男子,洗劫了整座城市,抢走了城里田间所有财物、牲畜、孩子和妇女。事后,雅各对西缅和利未说:“你们连累我,使我在这地的居民中,也就是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中,有了臭名。我的人丁既然稀少,他们必聚集来击杀我,我和全家的人必将灭绝。” 于是雅各带领族人逃至伯特利。这可能也是他们一族人后来再次遇到饥荒便全部进入埃及寻找庇护的一个原因。
约瑟在埃及的发迹故事,背后可能另有历史背景,那就是当时同属于闪米特人的游牧民族喜克索斯人推翻了埃及人的王朝。正是在喜克索斯人统治下的埃及,约瑟才受到了重用、并把整个族群都招去埃及。几代人后,以色列人沦落为奴隶也不是《圣经·旧约》上所说“有不认识约瑟的新王起来,治理埃及”那么简单。极可能是因为那时尼罗河上游的埃及人兴起推翻了喜克索斯人的统治。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王朝更迭、曾经的权贵族群变成了奴隶。以色列人的愤怒和不甘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于是就有了出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