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毁了理性交流?
@凌于深渊 发起了一个讨论活动:学科分化是否让交流的距离更远?讨论很是热闹,大家可以过去看看。
因为被点名,中午就凑热闹写了一个回答。本来只准备写个提纲,写完才发现,扯得有点多,够一篇文章了,本着不浪费原则,就转发在这里,想参与讨论的同学,请移步去现场>>>
最近有点忙,没时间看长文,这个话题后大家的长篇讨论,把我吓住了。
不过,最近正好在看尼科尔斯的《专家之死》,我觉得书中的一些观点,正好可以回应这个讨论。所以,仅从你的论点本身——学科分化是否让交流的距离更远——谈几点粗浅的想法,谈不上有什么新的见解。
第一,交流的距离是不是更远了?我把这句话理解为社会观念的极化和二元对立,从可观察的现象看,理性的交流正在消失,克制的讨论成为稀缺资源,一方面,互联网上到处是帝吧出征,厉害了我的国,NMSL的声浪,屌丝们聚集起来,形成蝗虫效应,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另一方面,敏感词、封号、炸群盛行,没有规则,没有标准,人人自危,人人自我审查,造成寒蝉效应,说是白色恐怖也不为过。
说现在交流的距离更远了,这基本上应该属于事实。
第二,那么,让交流的距离更远的原因是什么呢?说学科分化让交流的距离更远,肯定不是事实,起码不会是全部事实。学科知识能影响交流的,是专业范畴的讨论,那是研究,不是通常所指的交流。
第三,言论管理尺度收紧的因素且不去讨论。我觉得起码有三方面的原因,对交流距离的影响远大于学科分化。
首先,是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大学提供的产品不再是教育,而是文凭。大量的扩招把大学教育变成了一桩买卖,大学的宗旨不再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复杂的推理能力,而是跟别的买卖一样——让客户满意。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好坏对错的标准,不再由逻辑、事实和老师的学识来决定,而是由学生的好恶来决定。最近看到好多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课,遭学生举报,因而被开除或处分的案例,就是把教育当买卖的另一个恶果。
以前高等教育入学是有智力门槛的,现在为了钱,什么人都可以进大学。现在在大学里,能学到批判性思维吗?不能!能学到复杂的推理能力吗?不能!能学到如何冷静评估几种对立的思想吗?不能!因为如果仍然以这些为教育目标的话,大量学生就毕不了业,学校就赚不到钱了。
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美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尼科尔斯在《专家之死》这本书中说,“美国这个国家,现在沉浸在对无知的崇拜之中。无知并不是问题,但是以无知为荣、以无知洋洋自得,甚至以把无知当作美德,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塔夫茨大学的教授丹·德雷兹内就说:“大学的目标就是用愚蠢的方式阐述愚蠢的观点,然后通过与同学和教授的互动,知道自己有多蠢。”
其次,是互联网让人变蠢。网络上大量的错误、肤浅、片面以及营销号产生的垃圾信息,没有辨别能力的人,长期泡在网上,智商是会变低的。
美剧《切尔诺贝利》对这个问题有很精辟的解释:“谎言的代价并不是它会被错当成真相。真正的危险在于,如果听了太多的谎言,我们就失去了识别真相的能力。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在乎什么是真相了,而只能满足于编造的故事……
尼科尔斯还说,互联网的“即时”性,让人变得浮躁。手比脑子快,还没想明白呢,话已经说出去了。然后被啪啪打脸,面子上下不来,怎么办呢?那就花更大的力气来为自己辩护啊,所以,网络上到处都是杠精。
再次, 媒体成了反智推手。大量的自媒体就不去说了,就算是专业媒体,还有哪家还能坚持专业主业?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一点零星的了解足以让他们形成先入为主的立场,导致了所有的媒体报道几乎都是立场先行。
所有,结论很明显,大学里没有接受思辨教育的“后浪”们,是在互联网这个大染缸中成长起来的一批网络原住民,刚好又遇上正走向末路的媒体,在反智的道路上煽风点火,理性交流渐行渐远也没什么好诧异的。只是,这个锅,不应由学科分化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