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作的怨懟
怨懟,這話說得有些重,指的是 在創作路上遇到的種種不順暢,當思緒無法行雲流水的時候,遭遇的困境。這種時刻,我也會想是否自己是在牽拖,或者無幫助的怪罪,舉凡種種諸如電腦卡頓、當機、文字遺失,或者找不到適當的字句時分心去看其他網頁的文章影片,再冠上搜集靈感的名堂,讓時間消耗、浪費,像極了愛情!
我曾有好幾次這樣的經驗,痛恨自己竟然未在當下寫下來那些字句,必竟那時刻有如五雷轟頂,被當下的靈感著迷,甚至是感動的七上八下,哭得唏哩嘩啦嘩啦「怎能想出這樣的句子啊?」我竟寫得出,喜悅衝破腦門,沈浸享受卻忘了紀錄,這樣的感受就像是讀名家大作的深刻文筆,「得挨多少打啊?」然而通常的情況下,不是精煉而來的抑或非人生經歷帶來的(這況且不論宿命)當然也或多或少取決於當時的情境,甚至是自動選字時的出錯,得來的美妙片段。
舉我這個「耳包」的人為例,愛聽周圍的聲響閒聊,卻時常錯聽周遭的談話,誤解或是凹折字句的意思,只取其音節相似處,錯聽,竟成為創作的意外靈感來源,果然創作者還是不能閉門書寫,在正確的環境、音樂還有友人的陪伴下,汲取而來的養分,才能澆灌作品的完成。然而,尋找這樣的機會,又正是作者的悲哀:在看似無目的的追尋中,百般曲折,終得出那字字珠璣,或作品的靈光。
過了很久才知道,怨懟的真實面貌其實是對己身脆弱的捥嘆,在茫茫中巧遇、偶遇、奇遇,然後面對自己的慵懶、怠惰與拖延,若以創作者的視角淘選,應該會有更多的黃金被留下,而非虛擲,好在我可以隨時打開手機寫字,或是說出內心的妄想,表達給在場的聽者,以便協助紀錄並且創造深刻的片段。想想也的確如此,古代人提筆寫字,需備筆墨紙硯,有多少靈光片刻被消磨在黑色的墨液之中,流淌於黑暗,成為揉成一團的廢紙,腐爛而永世無法出土。
我們都是在不同時代裡書寫生命,或許你文言我白話,或是有人文白夾雜,在各色濃淡筆墨之間,標楷、仿宋、新細明體又如何呢?我相信那些怨懟皆為絕非專屬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