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岩蘭佬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跟著同伴跳崖的羊咩咩_西洋占星本命盤解讀案例4(中)

岩蘭佬
·
·
藝術家必須勇於受人討厭,不敢受人討厭者沒有辦法成為藝術家~~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

前情提要:跟著同伴跳崖的羊咩咩_西洋占星本命盤解讀案例4(上)

占星是激發自我潛力的工具,不是接受宿命的藉口

接續上篇談到,當一個人的外在特徵是無止境地追隨大眾潮流,真正原因其實是缺乏自我內在核心準則,無法自我認同,因而過度寄望外界肯定。雖然我們從出生星盤中挖掘出這樣的心理模式後,當事人往往想要有所改變卻無法做到,在挫敗感的催化下可能會合理化自己的狀態:「啊我天生就是這樣啊!我們不是要愛自己做自己嗎~~~~我就想做自己不行嗎~~~~」以致於讓占星分析結果淪為冥頑不靈的擋箭牌(類似逃避難題的特徵也有機會從出生星盤上看出)。然而,很少人是因為純粹的好奇心來尋求解讀出生星盤,多半是因為人生遭遇看似無解的痛苦、挫折,不願再忍受莫名的疾病、失落和絕望,我們才有餘裕從過度理性運作的物質世界的空隙中溜出來,冒著被譏為「迷信」的風險從出生星盤上一窺自己的生命模式。也正是因為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按照某種隱形的既定路線思考、感覺及選擇,才總會遭遇類似的失敗經驗,這時候若總還想著「做自己」,堅持舊有的生活模式,那麼也只會持續陷在不快樂的泥沼中,直到生命終結,或者積蓄更猛烈的變化能量來移動人生的路徑走向。

龍頭圖:累世靈魂的樣貌

若當事人感覺「知道但做不到」的時候,與其對自己的無力感感到憤怒或羞愧,不如檢視有「靈魂的星圖」、「前世星圖」之稱的龍頭占星圖,以及「生命藍圖」之稱的出生前新月圖,用不同的角度重新檢視自我生命的設計。 順帶一提,這裡所謂「前世」,並不是意指「上輩子」,或投生於地球肉身生命的任何一世,而是靈魂在生生世世的輪迴體驗中累積形成的能量狀態,對於不相信輪迴轉世的同學,可以把龍頭占星圖想成內在「隱藏版的自己」。靈魂在累世的學習、經歷、感受與詮釋都是一次次振動頻率,有時頻率高,有時頻率低,這些頻率累加起來有如一次次疊加的印記,疊加的印記將會形成某種隱約的輪廓,當我們無意識地任由念頭發散、進行抉擇或構想未來時,多少受到無形輪廓的制約,使得振頻界於特定的波動區段之內,人的個性、習慣,是佛教裡說的「習氣」、「積習難改」,意指一個人的思考、反應總是固定的、容易預期的,「被封印住了」;用能量的語言形容,則是「處在固定的頻率振符之間」。龍頭占星圖在某種層面上展示了我們靈魂層次的「習氣」。雖然看不見、難以辨認和驗證,但影響力依然強大。

Y的出生龍頭圖

在龍頭圖上,Y的上升星座從巨蟹座換到雙子座,因此整張圖也有了完全不同的能量狀態。命主星從月亮變成水星,水星座落於水瓶座,並且呈逆行狀態,展現了革新自我內在意識的決心,這樣的革新不會是蜻蜓點水式的表面功夫,而是由多重時空的所有存有共時產生的巨大質變。宛如地球上的石頭被隕石擊中,高溫、特殊的輻射使原本的石頭瞬間化合成全新的物質,毫無妥協和猶豫的餘地。

異議者是集體生命的變化球,帶來刺激和活力

而這樣突如其來又劇烈的質變,正是許多處境中所需要的變化,之於個人,有助於擺脫習氣和慣性的制約,以最直接的方式把我們推向和以往完全不同的道路,之於人類群體也同樣有用。集體由每一個個體組成,當一個集體已形成看似牢不可破的傳統、風俗和默認的約定,正是需要所謂「不合群」、「破壞和諧」的異議者來傳達另一種聲音、另一種可能性,讓集體重新重視每個個體的獨特性和意志。因此人群中腦迴路冏異、反傳統、反潮流的逆行者和其他人同樣珍貴,我們或多少都意識到,表現得與眾不同是需要勇氣的,需要勇氣的根本原因,難道不是因為我們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學習到,表現得和多數人不同就容易成為被攻擊、被霸凌的對象嗎?所以需要勇氣承受更多的指責和排斥,所以才有那麼多古諺提醒我們要收斂、不要成為羊群裡的那隻顯眼又無端背鍋的黑羊。

換句話說,Y在世世代代的投生裡都以「逆行者」自居,即使不受當代認同,但仍勇於說出自己真實的聲音,亦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這樣的代價在龍頭圖上水星,不可承受之重的天蠍土星,和懷疑自我價值的凱龍金年共同構築的T三角可略知一二。(在我的們的星球歷史上,當權主流者殘害異己的方式還少了嗎Orz),背負著傷痛的能量,在今生中無意識地成為隱沒在群眾的無名之輩,順著人多的方向前行,違心但安全,卻也是情有可原的選擇。 只不過與靈魂演進方向背道而馳,註定走得磕磕絆絆傷痕累累。每個人的靈魂之光都會導引我們的人生之路回歸艱辛但正確的進化道路上,回歸正途的方式未必令人舒服,有時候是以離婚拆夥、失業、破產、惡疾傷病作為序曲,有時候則是夜深人靜時內心的幽深黑洞的回響,它們都是靈魂的低語,督促我們重新取回生命主導權。 (未完待續)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