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孩子,从三国穿越到民国
话说,RYAN自从去年年暑假以来,随着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花了很多时间来读三国,倒也增加了很多知识。
我一开始就跟他解释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 ,也就是历史和历史故事的不同。所以在读三国演义时,RYAN也配套读了一些历史读本的相关部分,我自己也顺便补充了一些相关知识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一些比较有趣的讨论。
比如说,RYAN对于刘辩和刘协这俩兄弟的关系很感兴趣 。我曾在黎东方《细说三国》里看到这个说法:
董卓很笨。吕思勉批评得好:为了替国家选一个好皇帝,董卓是可以原谅的,然而他无此权力,也无此声望;为了替自己篡位或揽权铺路,董卓那就不免是自找麻烦。一个糊涂的少帝,要比聪明的陈留王容易驾驭。
我对这个说法也颇以为然。所以某次周末我和RYAN在鼓浪屿散步时,就提了起来,RYAN却不以为然,反驳说, 少帝刘辩有妈妈,可以帮他。可是陈留王刘协没有妈妈,没有亲戚可以帮他 , 而且刘协虽然机智,但是只有九岁,大人的计谋也都不懂 ,所以董卓改让刘协当皇帝是没错的,刘协更好控制。我听了,觉得RYAN的说法好像还比吕思勉有道理,哈哈哈哈哈哈。
为啥RYAN会有这种想法呢?一来,作为一个快八岁的孩子,他对于年纪非常敏感,也隐隐约约认识到,对孩子来说, 大几岁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牢牢记得“刘辩14岁,刘协9岁”这个事实 。
另一方面, 小朋友也对家人在生活中的帮助支持更敏感。之前在讨论灵帝死去后的继承人安排时,他注意到,舅舅何进和何皇后想要刘辩当皇帝,因为这孩子是她亲生的。而刘协的母亲被毒死了,是奶奶董太后养大的 。所以,RYAN对于亲戚在支持未成年的小皇帝方面起到的作用也比较清晰。
因为RYAN以前对于罗马共和国比较了解 ,所以 我们有时候会把三国和罗马共和国末期联系起来讨论,因为这两个时期在联盟的变化和秩序的崩溃重建方面很类似,这样就可以从已知来到未知。这一点我准备以后写一篇。
不过, 最近让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则是他如何从三国这个已知,来达到对于民国军阀这个未知的理解。
RYAN最近从我的书架上翻到一本主题是中原大战的《国家人文历史》,这对于他来说,倒是知识上的空白。于是我们就讨论起来, 民国其实和三国很像,也是个王朝崩溃后的重组过程,所以里面的人物故事,颇有相通之处。
比如说,为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军阀混战?
从中央的角度来说, 东汉末年,是因为董卓控制了洛阳,扶植了献帝, 没有受到关东各个刺史太守的承认。而民国时,由于袁世凯称帝又失败,导致北京政权的合法性受到了破坏 。
那么这些军阀又是哪里冒出来的呢 ?汉末是因为 黄巾军起义后, 汉灵帝鉴于地方用兵频仍,决定“废史立牧”,将全国13个州的刺史由最初的监察官员升格为统揽军政大权的州牧。此举导致各个地方官既能招兵买马又能收税, 埋下了日后群雄割据的伏笔。
而民国的那些军阀虽然名称不同,但是都既需要士兵也需要收税的地盘,所以本质上其实差不多。
在这次中原大战中 ,双方都是以继承孙中山的路线作为一致诉求的。就好像东汉末年,除了袁术这个缺心眼的敢于称帝, 混战的各方也都自称效忠汉室。
蒋介石是表面上的中央政权,有点像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被冯玉祥和阎锡山拥戴的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老部下,则有点像总是自称汉室宗亲的刘备, 也确实会受到一些人的拥护。
除了蒋介石和汪精卫, 那些参与大战的民国军阀,也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出很多与东汉末年的军阀 的类似之处。
比如说, 张学良有点像江东的孙权,依靠父亲(当然孙权还依靠大哥孙策)留下的事业,称霸一方,而且在天下争霸中举足轻重。
所以赤壁大战的时候,刘备需要争取孙权的支持, 甚至出现了“舌战群儒”这个故事。而在中原大战中,则是双方都派人去张学良那里打麻将 。
南京方面派吴铁城和张群去拉拢张学良。。但张学良始终摆出模棱两可之状 。两个人不得不采取曲线方式,先同张学良搞好私人关系,联络感情。于是张群、吴铁城夫妇就和张学良凑成一桌,天天打起麻将来。同时,张群他们还对张学良周围的各色人物进行游说,重金收买。甚至连张学良的副官都被拉拢收买,为张群等人随意进入张学良的官邸和寓所洽谈打点一切。据说,张、吴二人的交际费在百万以上。与之相比,阎锡山和冯玉祥的代表每月的支出不过区区5000元。
张学良暖昧的态度逐渐明朗,终于在9月18日通电拥蒋。
当然, 张学良的站队,也不仅仅是偶然的,背后有某种规律。
张作霖本人也谈不上有什么政治理念或原则,但他重用那些对他忠心不二的下属,因此倒能吸引不少人才 。不过张氏之所以能在北洋时期各军阀派系的角逐中最终胜出,主要还是因为他充分利用满洲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将东北三省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且在行政、财政和军事上高度集权的实体。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 需要有一些比较普世的观念做支撑,否则总是会觉得走不了多远。 从这一点来说, 张学良也必须选好中央政权投靠,否则他也无法一直在东北立足。
因为, 对于东北知识分子来说, 跟着老蒋不是更名正言顺,就好像类似张昭这样的江东士,跟着曹操控制的汉庭不是更顺理成章吗?
所以从一开始 ,吴国就注定了不可能有争夺天下的可能, 就好像东北军即使强盛一时,但是即使在占据北京的那个时候,也只敢自称大元帅而不是总统。
至于阎锡山呢, 则有点像荆州刘表, 在一个地方保境安民多年 ,倒是也获得了当地的支持。但是出来争霸,就不太行了。
刘表始终保持着较好的个人操守,他主政地域广袤、富庶繁华且基本未受战火波及的荆州地区近二十年,家中没有多余积蓄,也不曾起称帝之念,不罔其“八顾”的美名。
至于阎锡山呢?
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善于骑墙、随机应变,加上该省经济落后,对省外的军事强人也没有多大吸引力。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充分利用山西地理位置封闭的有利条件,在全省范围内建设和维持一个高效且高度集权的政治军事体系,使其在日本入侵之前,基本上免于社会动荡和战火蔓延。
时人因此这样描述道,“山西省的军事和行政圈子,就像一个大家庭,阎先生是元老,所有士兵都是其弟子”。
当然作为民国著名小气鬼,阎老西这个侧面倒是和袁术很像。
虽然要收买张学良,可是给的钱太少了。对于盟友冯玉祥也很小气。就好像袁术老是抠抠搜搜的,所以想要拉拢的孙策和吕布也看不上他给的一点好处。
冯玉祥的西北军呢, 既勇猛无敌又见钱眼开,倒是挺像吕奉先的。其实原因也差不多。
吕布出身并州军, 虽然强悍,但是缺少地盘,所以时常背叛,到处游荡,从长安/冀州/兖州一直到徐州。大家都知道他那个“三姓家奴”的外号。
那么西北军呢?
冯玉祥在1920年代末达到事业顶峰时,曾拥有一支四十多万人的军队,控制了华北和西北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冯的最大弱点,同样在于缺乏一个牢固可靠的基地来支撑其军队。其军队从未在任何一块地方连续驻守超过三年或四年,因此无法认真经营地盘。
冯玉祥之所以能够扩张军力并纵横十余年,直至1930年其军队才最终瓦解,部分原因在于他的策略具有高度投机性,在与其他派系交手的过程中频繁地倒戈、结盟、分裂、重组。
所以在中原大战中,西北军遇到蒋介石的银弹攻势,那些虽然勇猛过人但是没见过钱的部下就纷纷倒戈了。
而从一个团体如何保持凝固,取长补短的的角度来说, 在中原大战中只是配角的桂系,倒是和刘关张还挺像。
性情豪迈、善于交际几乎是青年刘备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而黄巾起义的爆发,成为刘备这位既不曾举孝廉,又无渠道建立军功边缘人登堂入室的契机。在授业恩师卢植被任命为指挥冀州战事的北中郎将之后,刘备也在幽州一带组织“义兵”,参与镇压当地黄巾军。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并延揽了同郡出身的富户张飞,以及从河东解良(今山西省运城市)出走、逃亡到涿郡一带躲避官府的关羽,并引为知己。
而李白黄这广西三杰虽然都出身平常,但是结为一体,打下了广西一片土地。并且和更大的集团(广东政权)链接,成为举足轻重的一股势力 。
李宗仁(1891—1969)、白崇禧(1893—1966)和黄绍竑(1895—1966),为何能非同寻常地联手合作?
在某种程度上,这三个强人能够通力合作,也因为他们各自性格的完美互补。据说李仁慈、宽容、慷慨,使他成为一位很受欢迎的政治领袖;白口才流利、足智多谋、坚决果断,使其成为一名出众的军事指挥官;黄注重细节、讲求实际,使其成为一个很好的执行者。
说到白崇禧, 我跟RYAN说, 他的外号就叫“小诸葛”,RYAN因此对他非常感兴趣。我顺手拿过来DORA姐姐的一本《树何以堪》翻给他看。这个大哥哥大概就是小小诸葛吧。
而小军阀的命运,也有些类似之处。比如说,杨虎城和张绣的命运,恰恰是颠倒过来 的镜像。
当初, 割据宛城的张绣在投降后夜袭曹操,导致曹操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战死 ,可谓结下深仇大恨。然而, 在官渡之战前他却接受了贾诩的建议及时投降,使得曹操没有南方的后顾之忧,终于得到了善终。
至于杨虎城呢, 虽然并非出身嫡系,但是他作战勇猛,在中原大战中攻占潼关和西安,决定了冯玉祥的下野。这对于老蒋可是立了大功,所以战后获得了陕西的地盘。
不过后来杨虎城参与西安事变,则是让蒋介石恨得牙痒痒的,以至于多年后逃离大陆之前,还要处死杨虎城一家 。(RYAN已经在小学课本里学了小萝卜头的那一课)。
经过这么一番讨论,RYAN对于这些长相没有三国武将酷的民国人物,倒是有了不少了解。在与他共同讨论的过程中,我这个中年人也颇有收获呢。
前几天我还跟太太说, 你看看吧,再过几个月,RYAN的兴趣大概就会回到现代史了。这不,最近上学路上,他已经从喜马拉雅的《三国演义》,改为听少年得到里面的《陆大鹏二战史》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