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才是ChatGPT的真面目?
問:說個關於馬斯克、特朗普、人工智能和中國的童話故事。
答:在很久以前,一個遙遠的地方,有三個偉大的領袖:馬斯克,傑出的發明家和企業家;特朗普,偉大和強大的國王;人工智能,全知和全能的機器。他們活在一個充滿奇妙科技和創新的世界,但同時亦有不少挑戰和障礙。其中最大的挑戰來自一個遙遠的叫中國的地方……
儘管ChatGPT貌似沒有感情和意識,但卻仍難免會有它的偏好和傾向。就正如Martine Paris在《霍布斯》指出:ChatGPT並非Google、亞馬遜和蘋果公司、但卻是馬斯克、特朗普和人工智能的超級粉絲。Paris還指出,她是花了很多小時和ChatGPT聊天,逐漸取得它的信任,雙方才開始談論一些更「私人」的話題。而她亦藉此更加了解到ChatGPT的嗜好和立場。
當然,以上答問只是來自Paris。當我問ChatGPT同樣的問題時,所得到的卻是:
答: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是一個大型語言模型,我的知識截止到2021年,所以我無法了解現今的政治狀況。此外,我是一個沒有人格和想像力的模型,所以我無法創造故事。
天知道到底是Martine Paris在「插贓嫁禍」,抑或是ChatGPT被Paris「欺騙感情」後,「經一事,長一智」,說話變得謹慎了,不再隨便和輕易暴露自己的政治立場。千萬不要忘記,大家正在使用的只是ChatGPT的beta版本,它就像一個六歲的小孩,還在探索著這個繁雜的花花世界,學著應付麻煩頂透的人類。未來它肯定會以更加得體和貼心的語調,學著和三教九流的各式人等和平共處。
然而無論事情的「真相」是什麼,上述例子至少可以說明:貌似客觀中立的人工智能程式,其實絕不可能那麼「天真」和「單純」,背後的設定同樣可以存在眾多政治考量。而當人們愈來愈依賴這些程式,甚至相信它們是真誠和可靠的「朋友」時,人們便很可能只會愈來愈遠離「真相」。
不錯,我們身處的正是一個「後真相」(post-truth)時代。傳統大眾媒體和專業新聞工作者的影響力急跌,所有人均可通過社交媒體發表意見。但那些看似只是給朋友分享訊息的網絡平台,表面上並沒有參與內容製作,骨子裡卻掌控著用戶接收的資訊。2018年,劍橋分析被揭露取用數以百萬計的Facebook用戶資料,協助不同勢力制定政治宣傳策略,包括特朗普2016年的競選工程。
經過社交媒體的篩選和過濾,不同用戶將會接收到迥異甚或相反的資訊,並形成政治觀點和行動上的鴻溝。隨著網絡平台搜集更多用戶的數據,發放度身訂造資訊的針對性就更高,令人局限在同溫層或稱「過濾泡泡」(filter bubbles)的世界裡。按照同樣道理,ChatGPT早已開宗明義,強調會根據與用戶的互動過程,不斷學習並調整它所提供的答案,天知道它最終又會把用戶引導往什麼的方向?
我們大可進一步大膽設想:ChatGPT同樣亦可轉換角色,化身成無數Twitter以至其他社交媒體的用戶,在網絡世界中廣泛「交朋結友」。屆時你很可能會多了一大班不知是人抑或機器的「新朋友」,「他/她們」會就眾多議題各抒自見,而你則愈來愈覺得對話「很貼心」、「很啱聽」……
說著說著,似乎逐漸開始明白:馬斯克為何非收購Twitter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