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077《史記》卷四〈周本紀〉17:你相信向上天祈禱就能治病嗎?
武王已克殷,後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武王亦醜,故問以天道。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為質,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後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
──────────────────────
關於周武王的部分,其實已經告一段落了!但司馬遷在這裡為我們補充了兩個關於周武王的小故事。
其一,是周武王與箕子的一段故事。話說,武王擊敗商王朝後的第二年(武王已克殷,後二年),他竟然向箕子詢問商王朝滅亡的原因(問箕子殷所以亡)。相傳箕子是紂王的叔父,因此身為前朝的皇親國戚,他實在不忍心批評商王朝的不是(箕子不忍言殷惡),因此就改對武王講述了國家存亡道理(以存亡國宜告)。此時,周武王也自覺問了一個不合適的問題,因而感到有些羞愧(武王亦醜),所以他也換了一個話題,改問箕子對於天地運行規律的看法(故問以天道)。
在這個故事中,司馬遷又為我們把周武王的形象再次做了些修正。因為在前幾段中,為了幫無故被殺的爺爺報仇,當時周武王曾對著紂王的焦屍又是射箭,又是斬首的,一度令我對周武王的印象大為改觀。但在這一段故事裡,周武王在我腦海中的原有模樣又再度回來了。雖然常有人說:做錯事不可恥,可恥的是做錯還不認錯。但在這段故事裡,周武王與箕子卻為我們演示了一遍道歉的最高境界─即使沒有說出口,對方也能感受到你的歉意。
由於周武王應該不是故意問錯問題,因此箕子並沒有因此生氣,而是換個角度回答問題。這一舉動瞬間點醒了周武王,讓他知道自己錯了,因此周武王也換了一個新問題,來表示自己的歉意。雖然,周武王看似沒有直接對箕子道歉,但我想箕子應該有感受到周武王的歉意才是。
在這故事中,周武王用行動來表示歉意固然令我感到佩服,但更令我佩服的是箕子的睿智。面對眼前這位滅掉自己王朝的人物,即使對方說錯話,也只是用行動點醒對方而已,而不是當面指正。或許,當年看到比干慘遭挖心,只好裝瘋賣傻的箕子,已經從中領悟出一套在政治圈裡生存的智慧了!
接著,在另一則故事中,司馬遷提到周武王曾經生了一場病的故事。當時,天下還沒有統一(天下未集),換言之,應該還有不少封國仍未歸順新建立的周王朝。因此,王室大臣非常擔心,虔誠地進行占卜(群公懼,穆卜)。這時,武王的弟弟周公齋戒沐浴,並向禱告上天(周公乃祓齋),為了幫武王除去病痛,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代替武王(自為質)。在周公的祈禱下,武王的病也漸漸好了(武王有瘳)。後來武王逝世,由太子「誦」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成王(後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
在這段故事裡,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向上天祈禱讓哥哥的病快點好轉,甚至願以自己的身體來代替哥哥受苦,最終武王的病也慢慢好轉。如此的「怪力亂神」,今日的我們該相信有這種可能呢?
如果純以科學的角度來看,生病的痊癒與否,關鍵是自身的免疫系統是否能夠抵禦病毒。當我們的身體對該疾病有抗體的情況下,病痛就會慢慢痊癒。換言之,周武王的身體應該是在有好好休息的情況下,漸漸有能力對抗病毒,而導致疾病慢慢痊癒的。這應該與周公是否有祈禱,一點關係的沒有。
但在過去那個醫療體系不發達的時代裡,面對肉眼看不見的病毒,或突然出現的病痛,應該也只能解釋成與病魔纏身有關。因此,古人憑著自己的觀察,認為應該可以透過神祇來對抗病魔。以當時所擁有的觀察能力來看,古人的作法並不能說不合邏輯。
今日的我們如果因此認為古人的行徑很蠢,那只是因為我們站在這幾千年來知識累積下,才會讓為古人的行徑似乎很迷信而已,其實對古人來說,透過祈福治療疾病,是件很合邏輯的事情。
關於周公的行徑,讓我忍不住多寫一點。其實一百多天前,自己也因為想幫親人祈福,而發願茹素。我其實並不相信我的茹素能改變什麼,但為了親人,我也有試著用科學的方式,但總覺得自己如果沒有付出點什麼,內心會很過意不去。因此,我願意給自己生活多了一條限制,讓自己的內心好受一點。每每親人的狀況好一點,我就更堅信自己的行為是對的;每每親 人的狀況差一點,我就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在這一百多天裡,或許茹素這件事讓我的內心也受到的淨化與啟發,這篇《粒史學加》也是在茹素後的一個月左右突然想開始寫的,轉眼間已經寫了七十七篇,將近十萬字了。
茹素一百多天,親人的狀況仍舊起起伏伏,但我仍繼續堅持著,無論是茹素或是寫作。如果你問我為什麼?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只覺得這樣內心會好受一點,會覺得自己也有在幫忙一樣。
那麼,三千多年前的周公,會不會也是跟我一樣的想法呢?
透過自己的經歷,去感受古人行為背後的原因,這或許也是讀歷史的一大樂趣吧!
以上,就是這兩段小故事給我的一點收穫。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