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eeJa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為何我們應該分清楚事實與個人意見

SeeJay
·
·

在Medium 這篇我長篇大論地從說謊者悖論理解金剛經的三段論,得到一個結論:我們應該分清楚自我的角色定位,就像是認識自己一樣,問題是「認識自己」它的重點在哪裡呢?從這篇文章,我想講的是要搞清楚自己的已知與未知,要搞懂自己的意見與什麼不是自己的意見,或者更通俗的講:我們應該分清楚事實與個人意見。

而很有趣的,這樣做就是在排除錯誤的自我建構,在這裡也來做簡單的解釋。(先特別聲明一下,這裡只是從金剛經來找出普世智慧,不代表金剛經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這篇完全沒有解釋金剛經經文。)

從說謊者悖論來談起,那一句「我正在說謊」是令人困惑的話,會讓人不知所措。分析這句話,發現它存在兩個問題:

  1. 人們的注意力是有習慣性的方式,因為人們的經驗不同,或是因為人們的認知偏誤,而出現注意力被大腦所影響而偏頗,例如:5%致死率與95%存活率,此兩者是一樣的,但是人們偏好存活率。
  2. 人們心中會有疑惑,出現矛盾更加讓此問題凸顯出來。

從上圖看到,我們閱讀文字時使用專注型思維,會先看到「我在說謊」而認為對方在說謊,得到B的結論位置。可是當我們做了一些事,回過頭來再看時,發散型思維發生作用,會發現這句句子是對的!因為他正在說謊,所以他是誠實的,這就出現矛盾了!

舉其他書上的例子來感受發散型思維:這個具子有三個錯物。(Thiss sentence contains threee errors.)

「我正在說實話」就沒有這兩個問題:

然後呢?

請比較上面兩個圖,除了那兩個差異外,還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呢?

能否從別人的話語中看見事實真相,與對方想要講實話或是謊話,或是我們相不相信,根本沒有任何關聯!重點在於我們能否看清對方說的是實話還是謊話!

接下來我們將角色對調,總共四種組合,

  1. 他人說他說實話,我當真話。
  2. 他人說他說謊話,我當假話。
  3. 他人說他說實話,我當假話。
  4. 他人說他說謊話,我當真話。

如果我聽得出事實真相,則不管對方說實話或是謊話,我都可以看見事實真相,否則那個事實仍然是問號。

如果真的存在事實真相,那麼上面的「事實?」圖片會改變成「事實」,我們可以這樣想像,我們的內心有兩個自我,一個潛意識,一個顯意識,顯意識認知到的就是講出去的話。他人無法輕易知道我們的潛意識,事實真相就藏在這裡。

只是原本的主體(我)與客體(別人)交換,在上圖中的第三項與第四項,潛意識接收到一個「我正在說謊」的訊息而產生矛盾感受。

從潛意識的角度,要消除矛盾感,就是必須做到「讓潛意識不意識到「我正在說謊」的狀態」。因此我們該做的就像是很多心靈作家所說的「臣服」,接受當下自己的一切,不管它是好或是壞,讓自己的顯意識與潛意識所擁有的念頭一致,這也就是為何「身口意」三者應該一致,這還牽連到人的自律神經,它連結到各個器官的自主運作,從催眠的作用我們知道人們在這狀態下,潛意識幾乎是無條件接受的方式在運作,甚至會增強身體的機能,因此我推論,如果「身口意」不一致,就會可能導致器官運作的機能不正常。

除此之外,我們當然會希望分清楚事情的事實真相,只是這真相的分別方法可能會隨著你的目標與方向而著眼於不同重點,佛陀想要的是任何有利於他解脫的就是「善」,其他都是「不善」。

回過頭來想,「我正在說謊」之所以成為矛盾,是因為插入錯誤的自我認知在其中,造成循環。因此我們最該進行的是「認識自己」,將錯誤的自我認知有矛盾之處加以排除(類比佛陀的「有身見」),自我認知能力表現在幾個地方,例如:需要的與想要的差別,事情不順利的原因是事情本身還是自我本身出了問題,要有能力去分別出自己的已知與自己的未知,分別出(無關於個人的)事實與個人看法。

以往我們從介紹「批判性思考」的書籍中,了解到分清楚事實與個人意見是鍛鍊思考能力的好習慣。卻沒有想到我們更需要的是去排除自己腦中自我建構中不善的部分,否則永遠也分不清真相與價值,希望當我們運用相對善巧的欲望來架構自我,最終能超脫不善的慾望。

來用金剛經驗證想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們分析到這裡,將得到的結論來用金剛經驗證是否適用。上面句子中所說的「身相」,套在前面悖論解釋中,只是其中一個暫態,或者是一個注意力的著眼點,例如:看見對方有說謊,或是說實話,因此,不可以從一個暫態,見到全面,更不可能看見事實。

想要看見對方到底是說實話或是說謊話,這個事實真相,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夠看見的只有看見全貌,所有的可能排列組合。依照孔茲的說法來解釋「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wherever there is no-possession of no-marks there is no fraud”,解釋為:不擁有非相(非相=不想擁有的相、看不見的相,可衍生到色受想行識),就不會被欺騙。這裡是說不會被欺騙,而不是看見事實,這也符合我們得到的結論,我們只能看見所有的排列組合,而不知道對方到底是說實話或是說謊話。從「如來」的意思來說,用英文來解釋是Reality as it is,現實如實呈現,因而不會被人眼所見所欺騙,這樣來說「即見如來」並不是指看見對方的想法,而只是如實地看見現象。

這樣的分析,促使我們繼續分析我們到底怎麼看事情的。用以下的圖來思考,如果我們看不見文字或是看不見句子,則有看不見之處,然而我們的潛意識是可以看見全部的資訊,此時顯意識與潛意識不一致。用孔茲的話是 possession of no-marks。

因此想要都看見,就變成是「不有所不見」,用孔茲的話來說是no-possession of no-marks。

在悖論中安插另外一個自我的概念,可以將「來者不拒的潛意識」解讀為「清淨心」,想像成顯意識與它的對話,這時潛意識自然就是清淨心了,它一開始就是清淨無染的,這樣終於將現代的普世智慧與金剛經連結起來了。

只是想要找回原本清淨無染,需要持續地去釐清自己意識中因為自我存在而導致的錯誤認知,如同分清楚目前認知為事實的概念之中,其實存在著自己的想法,那是會因爲時空而消失與變化。這樣就回到了,佛陀原始的「非我」觀,或者更徹底的「無我」觀。

我們看到了事實的多種解釋,從分清楚事實與個人意見,清淨心,無我、到認知到自己存在著潛意識(或者後設認知)。這些其實都是策略,用來自我成長的策略!用來認識自己的策略!想像著自己正在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是有問題的,這些錯誤的自我認知每天都在發生,這樣下去人生會如何呢?能夠不驚醒嗎!

注意一下,這裡說的概念並不是所謂正向成功的經驗或是概念,多數的人隨著年紀增長而累積越多正向的成功經驗,而不是全面的經驗,有時候成功經驗反而變成後來失敗的主要原因。

有其他例子嗎?

請仔細想想,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矛盾的例子。

標籤化為例,當我們誇小孩「聰明」時,我們就是在貼標籤,小孩子一時是志得意滿,然而心中可能隱隱的認知到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矛盾呀!適當的誇獎方式,應該是依據事實來誇獎,一般來說誇獎個人的「努力」付出是最好的誇獎方式!明確的讓對方知道哪部分是事實,而哪部分是個人的看法。

還有常常聽到有人自己說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個性比較直。」從整個句子(專注型思考)與當時的環境(發散型思考)來思考,會這樣講一定是有某些原因,那個原因必定與這句話有衝突,才會讓他說出這樣的話。其中事實是什麼呢?個人想法又是什麼呢?可藉由這樣的方式來改正自己的錯誤認知。

抽象化來擴大認知範圍也是一種矛盾現象,可能在一件小事上嘗試而失敗兩三次,就擴大解釋成自己「總是」、「都是」、「常常」、「運氣不好」,這樣不具體、且不符合實際的狀況。抽象概念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其概念不能類比於具體的實際狀況時,就應該找出具體的說法,避免概念被不適當的擴大。

這些普遍來說是屬於不經思索所累積而來的錯誤概念,累積多了就表現在經驗、習慣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持續的分清楚哪些是事實,哪些是個人意見,找出正確的說法,當成「假設前提」植入於潛意識中,當事情發生時能被察覺到。漸漸地去除所有錯誤的自我認知,就像撥開一層一層的芭蕉葉,發現其中並沒有實體,這就是「諸行如芭蕉」,所有的心理作用是一層一層包覆在一起的,需要次第地剝開,好在我們人腦天生能夠偵測矛盾的發生,輕易地就能覺察到狀況發生。請好好地覺察是否有些怪怪的邏輯在你的生活中出現吧!

PS: 朋友說這樣的說法,很像中觀應成派,我是沒有想要繼續研究下去。上述概念就像是遍計所執障,還有可能有所知障、煩惱障等等,只要能夠分別事實與個人想法,都可以這樣的方式來破除;分別的方式,是「非我」或是「無我」呢?這個就還要再研究。

這是我從批判性思考來看金剛經的一系列文章,從其他領域的知識來互相理解,是偏向主題式的閱讀,不追求整篇經文的通盤理解,重視怎麼從中領悟點東西。

這篇的首發在Medium: 為何我們應該分清楚事實與個人意見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