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殘酷的升學試煉-你所不知道的學校(六)
關係日本學生進入大學的入學中心測驗(大学入学センター試験)在1月18日、19登場,這是最後一年的入學中心測驗,明年起,將改制為共通考試(大學入學共通テスト),本質上,兩者差異不大,主要變革是在國語和數學增加了手寫題,先前引發爭議的採計外語能力檢定部分,終於還是在強大反彈聲浪下決定延後了。
為什麼在台灣廢除聯考這麼多年後,日本還在考?這跟台灣現行的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學測)相同嗎?
嚴格地說,入學中心測驗跟台灣以前的聯考比較類似,但考科及選考模式更複雜,且入學中心測驗並非唯一的入學採計標準,這只是大學篩選機制的第一項測驗,各大學還會自辦第二試、甚至第三試,考試的型式和分數的計算方式更是千奇百怪,所以對日本高中畢業生來說,整個春季幾乎都算是他們的考試季,壓力之沉重,恐怕比以前聯考時代的台灣高中生還悽慘許多。
所以現在的台灣高中生比較幸福嗎?
有興趣的人可以拿這個問題去問問現在的高三學生,又或者是高三學生的家長,我相信如果是要搶前幾志願學校的學生或家長,大概都不會給出肯定的答覆。
為什麼呢?
只要競爭存在,壓力就存在,競爭越強,壓力就越大,透過競爭型式的改變來減輕學生的壓力,效果是相當有限的!
聯考廢除,歷經一連串的改革後,現行台灣高中生要進入大學,約略可分為「特殊選才」、「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指考分發」四種方式,簡要說明,「特殊選才」就是保送模式,它不採計每年一月底、二月初的學測成績,端看學生能拿出怎樣的在校表現和備審資料,「繁星推薦」則以在校成績為主,輔以學測成績,讓各校有更多篩選的參考依據,「個人申請」則和繁星推薦有點反過來的味道,以學測成績為首要篩選條件,通過後再針對各校招生簡章來準備備審資料,其資料重點之一即為學生在校多元學習表現(往後就是參考罵聲連連的學習歷程檔案),最後的「指考分發」,則是依據七月舉行的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指考)成績,有別於學測只考一、二年級的課程,指考加入了三年級的學習內容,準備起來更加繁重。
試想,如果你的孩子或是你本人,目標是台大電機系,你的壓力因為聯考廢除降低了嗎?
當然沒有!比較苦命的情況是(或者說常見的實際情況),學生從一年級就鎖定前幾熱門的校系,如前面提到的台大電機系,然後很努力、每天戰戰競競、一刻不敢鬆懈地面對學校每個環節,但不幸的,特殊選才落選了!於是開始準備學測、準備繁星推薦,但不幸的,繁星又失手了,接著他再準備個人申請,但幸運之神仍未眷顧,然後,他苦熬著應付指考,但橡皮筋繃緊了總會疲乏,在持續過久的競爭壓力作用下,指考考得不盡理想,結果該生最終只能依著分數落點,選擇他不是那麼想念的校系就讀。
以前聯考時代的台灣高中生可能有個慘絕人寰的高三,日本高三生可能有個生不如死的春季,但現在台灣高中生的苦日子,只怕比前兩者更長,要延續整個高中三年!
由於每個管道釋出的名額有限,有心的學生又不敢大意、只鎖定特定入學管道準備,導致多元入學制度的分流機制,彷彿將一次聯考變成好多次聯考,而且分數的戰爭從一年級新生入學即提前展開,因為在校學習表現、將來的學習歷程檔案,都是分數戰爭的一環,且當三年級來臨,入學管道一個一個失利,鎖定校系的剩餘名額越來越少時,那種壓力…恐怕比過去面對一次性的聯考還巨大!
競爭型式的改變,影響最大的是「公平性」,而非學生壓力大小!
從尚有聯考年代即出現的推甄,到現在的各類升學管道,公平性始終被認為無法和聯考比擬,這是不爭的事實,即將上路的學習歷程檔案,不僅無法改變這個事實,甚至很有可能讓公平性失衡的狀況更為加重!
對任何競爭而言,人為判斷空間及占比越大,公平性勢必越低,現在不管何種型式的備審資料或面試,都是採人為評判,公平性絕對不如有標準答案的聯考(雖然聯考題目的答案也未必百分之百正確啦),再者,城鄉資源差距、貧富資源差距,也就是社會抨擊聲音最大的部分,則是直接讓學生站在不對等的起跑線上,兩相加總的結果,就是讓家境優渥、資源多、家長關係好的學生更有優勢,社會階級的翻轉更困難。
改變競爭型式無效,那到底該如何減輕學生壓力?唯一的答案就是減少競爭!
必須幫教育部說點話,無論成效如何,他們確實朝減輕學生壓力的方向努力,近年來不斷宣導適性揚才的理念正是由此而生,不要讓每個人都往台大電機系、台大法律系擠,除了高中、職的先行分流,更一再鼓勵學生選系不選校,但或許是儒家思想深植人心,「唯有讀書高」的想法始終纏繞在多數家長心中,導致前幾志願的大學校系仍然呈現擠破頭的局面。
其實,多數家長選擇熱門科系就讀,無非就是為了讓小孩未來能走上一條較有發展、較穩定之坦途,不只台灣,日本同樣如此,進入知名校系就讀,畢業後取得大企業內定也更加容易,要改變「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減少競爭過度集中的現象,並非台灣獨有的問題!而要達成這目標,就必須讓各行各業均衡發展,不用擔心服務業薪水低、未來發展差,不用擔心從事技術職缺會被人瞧不起,但這說來容易,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或許,改善學校德行教育現況,是一個較容易的起步點,許多想法較先進的家長,其實都能接受「適性揚才」的理念,不再堅持讓孩子走明星高中、拚大學前十志願的路,但他們仍不敢讓孩子讀成績稍差的高職或社區型高中,為什麼呢?家長擔心的是同儕團體,擔心孩子被愛玩、品行不佳的同學帶壞,多數人的認知中,高中職錄取成績的排序,和學生品行有一定的正相關,每次社會案件訪問家長時,不是都會聽見「我的孩子本來很乖,一定是別人帶壞他!」的言論嗎?至少去除家長的這層憂慮,或許可以讓更多人願意依興趣或專長選擇校系!
「行行出狀元」絕對是正確的,但如何讓每個行業不是狀元的人,也能得到穩定的生活、具前景的發展,是政府最需解決的問題,也是實現多元教育、適性揚才的最佳催化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