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henshi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2020臺北藝穗節《浮,生,夢》

Chenshin
·
·

在演出開始前,舞監即提醒觀眾「必然」會有視線不良的情況發生,然視線不良一事,影響觀演甚鉅。


濕地B1是個偏狹長的空間,團隊選擇以觀眾席將整個空間一分為二,並在席間預留舞者通道。演出過程中,看得出來團隊努力試圖運用此二空間作為場景轉換,但由於敘事線並不明顯,故筆者不能理解場景轉換之必要,而在舞者換場時也因切割後的空間並無地方可躲,故會明顯(且為尷尬)地看到舞者離開或進入表演舞台,並不是說完全暴露換場一事不可行,只是團隊可能需要思考如何在讓觀眾看見明顯換場的情況下,讓舞者維持在舞作狀態,使觀眾在觀賞時較不會有情緒斷裂感。


而在觀眾席間設置的舞者通道,幾次使用都偏走秀一般的過場,雖然能近距離感受舞蹈,但是與觀眾的距離仍偏疏離,如果選擇走進觀眾席,團隊可能需要更深刻思考背後原因才能成功貼近觀眾。


另外觀眾席的擺設,也許團隊可以思考是否有更好擺放方式,可能是乾脆一點的只擺兩排座椅,否則在觀演經驗因視線不良而大打折扣的情況下,觀眾始終都會與作品(不論是浮、生或夢)產生巨大的疏離感,但如果以個人生活、生命與夢皆是私密經驗為前提,故不需要全程皆有觀者專心注目的情況,這樣的視線不良也許不全然是壞事,如第二支舞碼因筆者處於視線不良處,僅能觀看牆上的人影,但在燈光美氣氛佳的情況下,倒也別有一番風味。


回到舞蹈層面,整體而言,此作舞者們的身體協調性皆極佳,但不確定是否因為選擇混搭當代舞、街舞及劇場此些元素,在呈現上多有可惜之處。比如多數舞者在偏當代舞的舞作表現不俗,但是到街舞部分,在Voguing的Duck Walk與Waacking的部分尤為明顯,舞者肢體協調、跟的上音樂速度,但就是少了那麼點律動感(或可稱之為風味),或者是偶有做出動作,但舞蹈能量卻不夠「爆發」導致只能停留在形式層面。而在偏當代舞的部分,雖舞者表現皆佳,但是在以牆壁作為舞蹈張力基礎以及雙人或多人的舞碼組合,可能會更需要近一步去思考與牆壁、其他舞者的關係,比如在雙人舞中,偶有在未「建立關係」的情況下就突然跳起雙人舞的橋段,只能說有些時候,還真的是需要確認過眼神,才能(讓觀眾知道)遇上對的人。


而在舞蹈設計,最可惜的地方莫過於視線遮蔽,導致筆者皆無法看到舞者多數的低水平動作。整體而言,雖試圖融合多元舞風、背景於作品是好事,但這也表示編舞者須更精準掌握不同舞者的身體特質,以及如何引導舞者在保有自身特質之餘,仍能精準說出編舞者欲傳達之概念*,但很開心團隊願意做這樣的嘗試,也期待他們未來的作品。


*此處的所指涉的概念,不全然指敘事,也包含舞者對於舞作的感受、情緒,如在最後一支舞碼,筆者不確定此支舞作究竟是希望舞者要帥、要酷還是要開心,或實際上都有,若能在做自己與展現群體能量之間有更好的掌握,相信更能達成「用舞蹈感染眾人」的效果。

演出場地:濕地Venue- B1


-原刊登於臺北藝穗節官方網站-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