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歷史考試為法西斯辯護了嗎?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歷史卷,有關中日關係的題目引來公眾議論,中國官方、香港的親建制組織和教育局指責題目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網友評論:「為法西斯辯護。」但香港的歷史教育真的為法西斯辯護了嗎?
區區不是歷史教學專修,但興趣所在也略有涉獵,高考時歷史科成績也不錯。給一點粗略的看法,亦因公事繁忙,草草而就,拋磚引玉,請大家不吝指正。
試題的要求是甚麼?
DSE等同於高考,不太準確地、可理解為大學入學的聯合招生考生。因此對考生的要求是極高的。過去歷史科常會問一些爭議性題目(畢竟沒爭議的本就不值得討論),老師撇除個人立場評改,只要考生立場清楚、援引史料,論述詳盡,「言之成理,即可給分」是考生的一貫理解。
資料C:下文取材自1905年出版的日本法政大學校長梅謙次郎的一篇文章。
昨年,清國人范源濂請求與我會面,言道:『本邦行將改革,向來自貴國派遣諸生,多習武備、教育,唯法政學科,留學生修此者極少,然國家果欲改革,則特需修習此科者。鑒於我邦現時之需,修學者若以六七年以上時間,幾不可得。現覺必要設置法政速成學校,於一年以內卒業,可以停廢暑假。』速成科無論如何必要,通常需三四年才能修完;惟考慮范氏之熱望,本大學暫定一年課程予以試驗。
此事得小村外務大臣贊成,清國楊公使深表贊同,計畫敦勸清國各省督撫,及上奏清國皇帝,陸續派遣來學。
資料D:
引文一取材自黃興於1912年1月寫給日本政客井上馨的一封信。引文二取材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三井財閥於1912年2月簽訂的一份合同。三井與井上馨有密切的關連。
引文一:
『目下敵國東南一帶,大事既定,十四省之城市飄揚革命軍之新旗幟,人民皆歡喜。清政府不仁,到處焚戮,諸民亟望我軍之到來。直隸、山東等省人之請願書,均以我軍未能早日北伐為恨事。然吾等以清袁〔世凱〕或可悔悟其非,暫時傾聽和議之磋商。答應休戰一月之久,已於近日內組織〔中華民國〕新政府,計畫通告列國。若和議最終不能成立,則不得以戰爭解決。值此新政府成立之際,深切懇請閣下予以贊助。此外,敵政府委託貴國三井洋行籌措資金一事,務祈賜以助聲。』
引文二:
『三井洋行代漢治萍公司倍款日斤兩百五十萬元,借與民國政府。......二、借款以大治鐵礦為抵,所有兌換匯水,均由三井洋行自定。三、以上借款以一年為期,周年七厘行息。每半年一付利息。』
引起爭議的題目是:
(c) 「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請參考資料C及D,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有網友和公眾認為這條題目為日本辯護、或要求考生支持日軍侵華。其實資料D亦可理解為日本透過控制借款和匯水操縱經濟。當然有人認為資料引導性、考生考試時根本趕不上思考(這也是教育局長的說法),但根據一般考生的考試練習(亞洲式考試,你懂的),不可能不知道考試的要求,本就是要反駁資料。
如這條題目要取上品,題目應分幾個要點理解:
1. 1900-45年間
2. 利多於弊
3.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
就1、3項,考生除了資料提到的1905及12年,亦必需援引在12-45年間的史實,那麼30年代開始的侵華戰爭是必然要提及的。如考生只能抄資料,未能引用12-45年間的史實分析,基本上不可能獲得合格分數。簡單來說,即考生必需展示他對日本侵華事件的認識。
就第2點,考生亦應該提出如何權衡利弊。包括如何衡量日本對晚清現代化和革命的支援(利)、和侵華戰爭甚至民初21條(弊)等。歷史教育的本質是回應不同史料的觀點,那麼經梳理後,考生應能提出一些準則,比如人權、人命傷亡不可能凌駕於現代化的好處。
反之如果要論證利多於弊,即現代化和支援革命的好處遠大於侵略行為,考生要有很清楚和很有說服力的論述才可以。如果真的能說到,給他高分也不為過吧。但估計極少。
不過從現實角度看,就自己所接觸的考生,大多還是知道弊多於利會比較好答,畢竟如何論證也難以證明利處多於侵華的罪責。
評卷老師的立場?
有人擔心評卷老師(下稱閱卷員)的立場影響評改,或考生會投其所好,但不免過慮了。香港新高中的學科當中,本就不少討論爭議性題目,而老師亦習慣個人立場不影響評改。如何保持老師不被立場左右?當然我們要相信老師專業性,但制度上如何保障和制衡?
現時文憑試,閱卷員由全香港老師公開報名擔任,考試局會確保老師有一定的經驗,每一年的試卷評改前也有解說和訓練環節,老師必需先通過評改數份考試局事先準備的訓練卷,分數確保不偏離要求,才能開始評改。
試卷上不寫考生姓名,只貼有考生編號的電腦條碼。所有試卷會掃描到考試局的內聯網,閱卷員必需到指定的評卷中心,在電腦上評分。老師沒有實體試卷、不留記號,考生編號也不會顯示在試卷上,保持絕對匿名、隨機派發。
各科情況不同,但大體上閱卷員分成小組,組長會定期檢查閱卷員的評改水平。如閱卷員未能掌握評改要求,如太主觀、太嚴謹或寛鬆,評分出現問題,有機會被要求重改,嚴重者會被取消評改資格的,所批改的試卷也會發還出去由其他老師重改。往後不再錄用。
透過制度制衡,不論任何科目,老師太主觀胡亂給分基本上不可能。
香港的歷史教育在學甚麼?
在香港,基於歷史因素,香港分別設有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後者常被坊間稱為「西史/世史」,即世界歷史,但也有亞洲史的部分。根據《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部分課程內容包括中國近現代化和日本軍國主義對亞洲的影響。日軍侵華的歷史,本身就是課程範圍內,亦是考生準備考試時必需了解的。
根據《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考生的學習成果,包括:
(d) 設身處地地看待歷史問題和事件並作出判斷,而非以現時的準則和價值觀予以審視;
(e) 運用歷史資料、歷史記述及論據,分析二十世紀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考慮歷史人物所擔當的角色,有關的思想和信念的影響,以及歷史發展中的偶然因素;
(f) 透過分析並綜合對二十世紀主要事件的不同詮釋,辨識偏頗的觀點,並在這基礎上作出合理的判斷;
回應爭議性問題,以及回應不同史料的偏頗觀點,本應是考核的目標之一。提出具爭議性的題目,予考生鑑定和介別不同史料及觀點,不足為過。今日有網友就找出劍橋大學2013年的GCSE歷史考試,問考生是否同意「德國大部分人受惠於納粹統治」。同樣也是問中學生,但歷史討論、學術自由,不應設有禁區。
當然,近年香港的親建制團體和中國官方常說香港教育出了問題,早前特首林鄭月娥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說要為教育「把關」。這次歷史試卷風波,到底是專業考評出了問題,抑或別有用心被打成歷史教育渲染支持日軍侵華,證實了「香港教育出了問題」?答案昭然若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