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经济基础
所有的人都要生存。
不管你是贩夫走卒还是高僧活佛都要吃穿住行,如何解决生计问题是生存的基础。
以下记录了我进藏区的所见所闻所思,对宗教信仰不做评判。
在藏区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藏区缺氧但不缺信仰,藏民们都是有信仰的”。基于专业直觉,我很好奇有信仰的人是如何解决生计问题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寺庙如何解决生计问题的。对于藏民,他们的主要生计来源是畜牧业,旅游业,松茸,冬虫夏草藏药特产等,当然还有一部分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以及外来省份的对口支援。
那寺庙是如何解决生计问题的呢?
一般来说,寺庙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信徒的捐赠。藏区寺庙也是一样,听说藏民会把1/3的财富捐给寺庙(当然也有其他数据,比如80%,也有说90%,这个我说不太准,但1/3可能是比较符合事实的),这样可以给家人来带福报。但对于藏区的寺庙而言,藏民的捐赠只是其收入来源之一,那藏区寺庙的收入还来源于什么呢?
答案是交易,当然他们不喜欢谈交易,更喜欢谈信仰,谈佛缘。
从10世班禅开始(如果我没听错)就制定了以寺养寺的策略。所谓以寺养寺的策略大概是将通过高僧活佛加持的法物,法器如天珠,唐卡(非常贵重,随便一幅唐卡都是上万元,而且还不易获得)等售卖给信徒或者旅客(当然他们不叫买卖,而是叫请,比如将合适你的天珠请回家),还有就是礼佛烧香等仪式获得收入(听说某些日子的第一柱香价值上百万)。
就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吧。从林芝回来之后,导游直接给我们上购物店了,当然导游不说购物,而是将整个西藏的藏文化呈现给我们。
讲讲我在天珠购物店的经历。进去首先是讲解员(一位大师的学生,这位大师后面会见到)做了大概20分钟的讲解,包括天珠是什么,如何来的,有什么奇效等等。完了之后,讲解员将我们带入佛堂,说是大师会给我们每个人一些建议。
进入佛堂第一眼,我看到大师在玩手机。忍不住想笑,虽然大师也要联系,但我还是觉得和我所理解的大师形象有出入。看到我们来了之后,大师放下手机。
接着说了一段话,大概是一些佛教教义,为请天珠(购物)做铺垫,然后像医生一样对每个家庭进行诊断,人多的问话很长(大客户),人少的问的比较少。
当排到我时我的心态还是有点小紧张,没想到一句话就打发了,就问了我出生年月,然后就和服务员说我婚姻有问题,让其带我去选关于婚姻的天珠。
然后服务员直接带我去放满天珠的柜台,给出几个给我推荐,让我选择。我一看最便宜的也是2000多一个,上万的比比皆是,然后我问服务员我婚姻有什么问题?服务员说大师提到这个问题了,肯定会有些问题,这些天珠可以化解,然后我又问我婚姻有什么问题?服务员显得有些不耐烦,回答我说既然大师这么说了,那肯定有问题,但是大师又没有明说什么问题,遵从大师的意思就可以了,然后我说我婚姻很幸福呀,她回答现在幸福不代表以后也幸福。我差一点火就上来了,这是人说的话吗?
然后我在旁边坐着,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专门的服务员陪同,我没看,似乎被孤立了一样,氛围一时间怪怪的。出来的时候,好多家庭还是买了,哦说错了,是请了天珠。
第二个经历是拉基寺拜佛。
这座寺庙供奉的是财神扎基拉姆,所以香火一直很旺盛。进寺之后,一般每个人会买一瓶白酒(财神扎基拉姆喜欢喝酒)一炷香和一条哈达,共计30块钱。然后就是礼佛,寺里的喇嘛会把酒倒到一个大盆子里面,满了之后另一个喇嘛会将这些就腾到一个个酒缸里面,我想应该是回收循环利用吧。而其他的喇嘛不停地在数钱数钱,把一元的,五毛的零钱扎成捆,一般一捆是100元,然后旅客用100整钱来换零钱去供奉。我先换了100块钱的一元钱,然后走到一个佛像或者其他法物放一块或者两块钱,走了第一层(寺庙总共三层)我发现我手上的零钱已经所剩无几。如果继续礼佛,那就继续去喇嘛手里去换零钱,所以就出现了我刚才描述的大部分喇嘛在不停地数钱不停地数钱,对他们来说这个工作估计很枯燥乏味。
一趟下来,我发现这个寺庙除了佛像法物等之外最多的就是钱,到处都是钱。我不知道一天下来他们寺庙的收入会是多少,信仰加持的交易似乎真的是无本万利,而且信徒(顾客)心甘情愿,恭恭敬敬,还不需要售后服务。
第三个经历是游布达拉宫。
在车上的时候,导游就不断和我们说布达拉宫不像内地的旅游景点一样以赚钱为目的,而主要是为了藏民们朝圣,所以每天会限制进去旅游的人数,大概5000人。为藏民们朝圣我想肯定是真的。进门安检的时候,安检员让我将所有的矿泉水和饮料都扔掉,旅客进入布达拉宫不允许带这些,刚开始我以为是安全隐患,但进去之后我才发现,里面不仅有卖饮料的,卖水的还有卖奶茶的,而且矿泉水是5元一瓶,价格是外面的2.5倍,这水估计是被法力加持过的。然后我又问了另一个导游,是不是真的每天只限制5000人,参观布达拉宫,她说超过了5000人我们会额外开一条路线然后额外加2000张门票,再多就不行了,时间和建筑承受能力都会超过极限。同时在布达拉宫脚下还有人专门像扎基寺一样换零钱,不过和扎基寺不一样的地方是这里换钱不能一比一换钱,100块钱只能换80块钱,不知道获得这个换钱的机会它的租金是多少。
布达拉宫的收入除了藏民捐款,门票收入,商品收入,国家补贴之外还有就是旅客的供奉。布达拉宫分为白宫与红宫,白宫主要是达赖喇嘛起居办公的地方,红宫主要是进行佛事的宗教场所。据说整个布达拉宫房间超过1000间,但向游客开放的进进只有20几间左右。进入布达拉宫,真让我亮瞎了眼,其内饰极尽奢华,尤其是供奉和收藏活佛法体或骨灰的灵塔更是让人惊讶。灵塔由纯黄金打造,上面镶嵌了各种圣物珠宝,如天珠、钻石、珍珠、翡翠以及珊瑚等等,一般来说供奉的大师生前贡献越大,其灵塔规模也就越大,镶嵌的宝石也就越多,在里面我看到的最大也是最奢华的灵塔是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据说光黄金就用了三吨,各种宝石更是不计其数,身处其间,真的让人感到非常的震撼。我终于相信了导游所说的,布达拉宫最不缺的就是黄金,最不值钱的也是黄金,在不里面随处可见的标语是“请大家不要随意扔钱”。
信仰无价,物品有价。
那这种交换与我们平时的交换有什么区别呢?
平时的交换你觉得好你就买,觉得不好就不买,通常可以讨价还价,你也不需要给卖者什么面子。但寺院的交换通常不是这样的,虽然不存在强买强卖,但很多时候你不得不买,这种交易加入一些平时交易没有的要素,如道德和信仰之类的,我称之为信仰加持的交换。
日常的交易,商家主要通过价格优势和产品优势来说服买者购买。而寺庙的交易又是如何来说服买者购买呢?
通过讲故事。讲故事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服人的手段,也是科学家说服人的手段,当然也是信仰和传教的说服手段。旅行沿途我们听到了很多的故事,这里简单地给大家讲三个故事吧。
第一个是天葬的故事。天葬是一种极其神秘的丧葬方式——在人死后将尸体运到指定地点,让秃鹫(或其他鸟类、兽类等)吞食。藏民们推崇天葬,认为人死后,灵魂与肉体脱离,肉体将变成一副无用的皮囊,用肉身来喂食秃鹫,是最尊贵的布施—舍身布施,同时也是人生最后的一次善行。人生不带来什么,死也应该不带走什么,布施是自己的福报,当然更重要的更是对后代人的福报。
第二个是天珠的故事。天珠英语是gZi Beads, 藏语叫(zi 斯)汉语译为“斯”或“瑟”,又称“天降石”。在《藏汉大辞典》里天珠的解释为:“亚玛瑙,猫睛石,一种宝石,俗称九眼珠。入药能治脑溢血”。天珠是藏族七宝之首,佛教圣物。自然的天珠经过高僧们火供法会(火供法会共有三次,一次12年,两次24年,三次36年)加持完好无损的叫老天珠。经历的火供法会越多,天珠的自然纹理越清晰,天眼越多,天珠的护佑功能就越强大,当然也就越加珍贵。听说最昂贵的老天珠价值百万,其他的老天珠也价值不菲。西藏人认为天珠是圣物,只有神圣之人才可佩戴,在请天珠的同时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是《易经》里面的五行八卦理论,看你命里缺什么就去请什么样的天珠。此外,关于天珠,导游还讲了很多明星、有钱人、有权人与天珠的故事,还有就是藏族人患癌症最少的现象与天珠的故事。
第三个是唐卡的故事。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早期主要是为了满足流动的藏民们宗教生活。唐卡的制作要求严格,首先是制作唐卡的人必须是得道高僧,其次对其颜料,针线等都有极高的要求,最后是制作唐卡的高僧必须技艺高超。一幅好的唐卡制作非常耗时,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因为其制作工艺要求严格,故唐卡可以保存上百年时间完好无损。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唐卡作为供奉物,必须装藏、开光,在唐卡的背面,佛像之首、颈、心口处用红笔写上梵文唵、阿、哞字,并请喇嘛念经加持,予以开光。藏传佛教信徒相信通过装藏、开光的唐卡佛像与真佛无二,将其供奉和修持,同样能得到佛的加持。
除了众多故事之外,金碧辉煌的装饰、大师、法器及佛乐营造的氛围、仪式也是说服的手段。
信仰之地本不该多谈金钱,因为俗。但正如开始所说的任何人都的解决生计的问题,生计都成问题,其他的当然也成问题。相比于市场经济的企业而言,寺院可能更加高明一些。
在市场中自由竞争的企业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才能生存下去,而这个过程中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存活百年以上的企业是很少见的,大部分企业存活时间仅3-5年而已。寺院可不一样,当然宗教也需要创新和竞争,但一旦确立了竞争优势(成为主流信仰),并不会像企业一样随时面临风险,甚至可以一劳永逸,几乎是一种垄断的形态,垄断的组织自然有垄断收益,甚至还不需要面临政府的反垄断法,所以宗教存活时间上百年、上千年都很正常。
宗教是超越的,人们能从中获得生存的意义。但从解决生计的视角来看,无疑它是经济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