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原獨俱樂部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原獨活動|面對氣候變遷,研究原住民族食物體系

原獨俱樂部
·
·
現代知識為求精確,付出了支離的代價,將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當中與食物有關的部分切割出來,名之為「食物體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迷思,就是將原住民的傳統活動/知識稱為「智慧」,帶有一種浪漫想像的色彩,聯合國農糧署的新作也不例外。

原獨讀冊,久久讀一冊,今天由【原獨讀冊】來向大家介紹書籍,這是今年聯合國農糧署(FAO)出版的新書,由原住民的食物體系來看全球氣候變遷及糧食永續。讀書的同時請別忘記向秋天倒數:距離秋分還有84天。

Sources: UN FAO

上圖是聯合國農糧署今年出版的新書《原住民族的食物體系》(英文,共 420 頁,可下載 PDF 檔案在 Google Books 閱讀),主旨在透過認識原住民族的食物體系,來思考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當下。

全書分為八章,每一章敘述一個特定地域的原住民族及其食物體系,分別是:

  • 喀麥隆東南部的巴卡人(Baka),他們是非洲的雨林居民,有其適應環境的狩獵、採集與食物分享模式。
  • 極地受到全球暖化的速度比其他地區更快,芬蘭北部仰賴馴鹿維生的薩米人(Sámi)受到立即的影響,他們的應對方式可供全球參考。
  • 印度梅加拉亞邦(Meghalaya)的卡西人(Khasi)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區的長綠森林,他們以捕魚、採集和輪耕來獲得所需的食物。
  • 所羅門群島的美拉尼西亞人不只在大洋中捕魚,也在島嶼上從事混濃林業,並且將他們的食物生產編織到故事裡。
  • 馬利的塔馬謝格人(Kel Tamasheq)是沙漠民族,在極為嚴苛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出一種放牧食物系統,遊牧人的非凡韌性可以啟發外人。
  • 居住在印度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的菩提亞人(Bhotia)和安瓦人(Anwal)從事山區的傳統遊牧與耕作。
  • 提昆那人(Tikuna)、寇卡馬人(Cocama)和亞古阿人(Yagua)居住在哥倫比亞境內,是亞馬遜雨林居民,有著遵循雨季洪泛規律的食物生產方式。
  • 瓜地馬拉的齊奧蒂馬雅人(Ch’orti’)是中美洲乾燥走廊的居民,因應環境而發展出獨特的玉米食物體系。
Sources: UN FAO

之前我們曾在原獨火塘談到過「食物體系」這個概念不盡然能夠良善說明各個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但這畢竟是不熟悉原住民文化思考的人方便的門徑,讀者至少可以從中輕鬆取得研究者費力整理的許多資訊。

現代知識為求精確,付出了支離的代價,將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當中與食物有關的部分切割出來,名之為「食物體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迷思,就是將原住民的傳統活動/知識稱為「智慧」,帶有一種浪漫想像的色彩,聯合國農糧署的新作也不例外。但原住民的「食物體系」是經過長期實踐歸納而發展出來的活動,並不是隨著歲月增長而來的人生智慧。

雖然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原住民族的食物體系》還有不足之處,研究採樣可能也不太全面,但對許多原住民來說,被聯合國組織研究分析並出版,意味著傳統知識和意見可能成為全球引用的對象,總還是利多於弊,因此也被媒體正面理解,例如印度梅加拉亞邦的《錫隆時報》就報導卡西人的食物體系「獲得國際肯定」的消息。

梅加拉亞邦的卡西人其實在國際上本來就相當有名。他們懂得如何利用橡膠樹根的生長特性來構成吊橋(下圖)。這現象最早見於 1844 年的《孟加拉亞洲學會期刊》,如今則是梅加拉亞邦觀光業的號召之一。

Sources: Trip Savvy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