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我,不科技也是我,海始終如一 *聽《星箭廣播》也來談談#實體書和#電子書
Modern Love是我最近常聽的一個podcast節目,由New York Times製播,請知名的演員朗讀專欄中的散文,再採訪作家、製作人或相關人等。某集一位女作家受訪時提到她家失火,火順著樓梯延燒,在燒上她的書房時被撲滅了,她桌上的電腦瞬間熔化,資料全毀,但架上的筆記悉數保全下來,只是從此變色並充滿了「歷史的」煙燻味。
哇!完全顛覆我的想像,原來紙本或數位誰比誰脆弱,不到最後關頭很難下定論呢!哪個才是最適切,配得上我們想珍藏內容物的形式呢?
當代「愛的形式」也無奇不有,科技不但推波助瀾,也常粉墨登場,聽Catherine O’Hara 朗讀Ms. Morrisroe寫的Another Voice Had Come Between Us讓我捧腹大笑!
扮演小三,搶進汽車前座,要逼退正宮,被老公親暱地叫Emma Emma的女神,你猜是哪位?是現今台灣幾乎有車必裝的GPS!怎麼?嫉妒GPS正不正當?推遠想像,我們的愛情、婚姻似乎又多了一拖拉庫敵人……
還有救嗎?
此時正好聽到台灣本土的podcast 《星箭廣播》(Star Rocket 三創育成製播)有意思的一集,標題是「在這個數位的年代,那些我們保有的不科技行為」,也許這是一帖解方?
會不會保有某些不科技行為有益身心健康?也能拯救我們四面楚歌的~modern love?
先岔題一下,已經忘掉當初怎麼找到《星箭廣播》了,收聽之後滿驚喜,台灣的優質podcast本來就少,之前聽過幾個名氣頗大、受歡迎的節目,不是突然中止就是名過其實……《星箭廣播》這剛萌芽的節目(目前剛播出第14集),主持人Titan和Maxine以「科技」和「創新故事」為主軸,聊他們的觀察、想法,不但常命中我關心的主題,還常常帶給我新的resource和啟發,非常期待這節目能穩定成長~
「在這個數位的年代,那些我們保有的不科技行為」這集過癮,我邊聽邊回想自己和科技的「交往史」,彷彿看見兩條小魚,一條一直在跳科技大海,一條不斷在其狂潮中逆游……定睛細看,原來兩條魚都是我,海也始終如一,布滿驚濤駭浪!
今天《星箭廣播》發佈了續集,主題叫「不科技行為特輯2:處理雜訊的能力」,我聽後更加熱血,因為這些一點都不陌生,自己嘗試過什麼、做錯些什麼、放棄些什麼、經過什麼自我辯證而選擇了什麼、做出哪些行動……這些都是活生生的私人歷史,從信仰「簡化」、「優化」,到護持雜訊,到想將兩者一併納入系統……誰曉得將來又會產生什麼轉換?質變?也許暫停稍作整理、紀錄 ,會帶動新想法?
能談的太多了,先聚焦跟紙有關的事:
從小我對印有文字的紙張癡迷,但因家境困窘,除了日曆、教科書、不多的鈔票,家裏就沒別的了。我記得小二時,某同學發明翻字典遊戲,大概要炫耀他媽剛給他買的大辭典吧,我們比賽誰翻出筆畫最多,長相最怪異,或更難的,看誰猜中那頁有什麼字,圍觀的同學很快散去,最後留下我倆,艷陽下大汗淋漓翻字典,上課鈴響,我很不情願地看朋友收起辭典,整堂課只祈禱時光癱塌,讓我快點摸到大書,即使在長廊蹲到兩腳發麻,小手被辭典壓出纍纍「刀」痕,只要翻動紙葉,戴著光的小鳥咻咻飛出,幸福無比真實。
我是隔代教養,阿嬤帶我出門最頭痛的一件事,就是這孫女愛撿廢紙,無論多小、多破、多髒,只要上面畫符(字),我就著魔似的非撿不可,即使當時識字不多,也要擒來解謎,往往風吹紙滾,我追得氣喘吁吁,祖母出了名的國罵緊隨在後,平常臉嫩的我居然毫不在乎。
上班後,能無節制地買書真是人生一大樂事,沒沙發、沒床、沒電視,但一定有書牆,書牆不寂寞,很快就有了「書地板」,書改變了我住處的地形、地貌:鏟掉平原,種上山峰、山谷。只是搬家的時候,自己和來幫忙的朋友抬書爬樓梯,吃盡了苦頭。書越來越多,最後非請專業搬家公司不可,連他們都說書最令他們頭疼,因為吃重,一箱裝不了多少。
然後閃光、霹靂~Kindle橫空出世~看來像帖解藥!我立馬在網上給萬惡亞馬遜Amazon下訂,正式開啟我的電子書元年:
2011,兩個質數夾一個零,若有神~
收到閱讀器那天,童年遊戲中沈甸甸的大辭典從記憶的海底打撈上岸,兩者相對放閃,像兩個聖杯。我撈起一個,另一個鬆手墜落深淵……我撈起的這杯,不僅能裝下許多部大辭典,還能容納整樓層的書籍!不割手,身輕如燕,幾乎能踮腳在我雙掌跳迴轉芭蕾。
感謝電子墨水的技術成熟,在此螢幕閱讀眼球十分放鬆,比電腦的LCD友善多了。
不只如此,台灣書店外文書稀少,很多我只能透過Amazon訂,但運費往往比書本身還貴(萬惡之亞馬~遜),而且至少得等上幾週。現在透過網站購買電子書,one click!即時刷卡收貨,飢渴立解,再加上Kindle版本因為製造成本降低,價格往往只有紙本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其中最先入手的一批,印象最深的是羅馬尼亞作家Herta Müller的作品,我在書店讀到她小說的中文譯本《風中綠李》,一秒變粉絲,回家立刻跑去kindle部門搜尋、下訂、閱讀,幾乎無縫接軌(但這本英譯後來才出且尚無Kindle版,我買的是她的其他英譯小說),如今想起,當時內心的雀躍、激動還能歷歷重現~
誰知one click也有惡的一面,因為入手無痛,電子書不佔實體空間,一不小心就click接click,敗了又敗。
這新歡還很「帶得出去」。好幾次我在捷運上碰到Kindle同好,外國人多,台灣人少,偶爾遇到都特別開心,好像彼此享有秘密暗號一樣。也很想偷看對方在閱讀什麼。
帶去露營、爬山、出國也沒問題,唯一不便是需要充電,但它的續航力比許多電子產品優秀。
Kindle還有字典、書籤、螢光筆標記功能,我都用得不亦樂乎。因為查字典方便,英文閱讀似乎有點長進?我用的這版還附朗讀功能,不管哪類書籍,在夜晚睡前看過,還能開啟朗讀伴我入睡,是不是很讚?可惜這功能在新版產品被取消了,要聽朗讀,得付錢購買「朗讀版」,真希望我還保有舊版啊~
第一代耍幾年後廢了,我買了新版,亦即「給錢弄啞」的版本,然後在某次充電過程中大意踩過螢幕,咔咔~機子破裂~上網查詢,有說Amazon會寄全新的機子,有說想得美,才不會!我硬著頭皮給客服寄了電郵說明,不多久就收到新機,我合理推測:有沒給新機乃依據客戶購買的電子書數量決定。「敗了又敗」的我,賠我個新機,便利我繼續求敗XD
然後呢?我宅變清爽了嗎?
並不。
醫生有時會對患者說:「你罹患的這種病無法根治,目前醫學只能減緩它惡化的速度,你要做的,就是學會與它共處……」
挪用來形容我和紙書的關係很貼切。
罩門之一是:不是所有書都有Kindle版本,特別是我愛的冷門詩集和劇本,往往找不到,還是要購進實體書。繪本(我是大孩子)或漫畫也是它的弱項,電子排版完全失去手工風味。
再者,實體書佔據「份量」。我是說物理的重量會微妙地轉換成精神的份量,而擁有強大的召喚力。 一天中兩個時辰,召喚的力道最強。一在初醒,一在睡前。 那天,我清楚地記得是陳育虹翻譯的Jack Gilbert的詩集《烈火》發出了召喚,讓我把它帶上床,翻開第一首,Going Wrong,我反覆讀它三遍,再輕輕念出~
The fish are dreadful. They are brought up
the mountain in the dawn most days, beautiful
and alien and cold from night under the sea,
the grand rooms fading from their flat eyes.
Soft machinery of the dark, the man thinks,
washing them. “What can you know of my machinery!”
demands the Lord. Sure, the man says quietly
and cuts into them, laying back the dozen struts,
getting to the muck of something terrible.
The Lord insists: “You are the one who chooses
to live this way. . .
這詩充滿雜訊卻直抵核心
冰水中的火山從落葉緩緩升起
瞬間我又回到實體書的懷抱。如果你問我:這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選擇?我會說:不知道,不重要。
我只知道兩者我都認真品嚐過它的甜美。這讓我開心。開心的明白,某個當下的選擇是為什麼。
而在臨睡前的此刻我選擇幸福感。把和作者的對話,寫在葉子邊邊放水流⋯⋯我也許會放下Kindle一陣子,也許明天就拿起它狂刷,誰知道?但我不選非A即B,我跟詩人一樣認真、專注料理這尾深海魚,對不停質問、嘲笑的上帝說「我不頑固」
「不頑固,只貪心」
Not stubborn, just gre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