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校正回歸
近期台灣疫情持續爆發,在這周突然出現了所謂的校正回歸,令許多人都覺得疑惑,我覺得這邊可以用經濟數據來解說一下。
大家最熟悉的【GDP】
我們常看到主計處會在4月7月等特定月份公布當季的GDP,當到7月時公布下一季的GDP時,可以仔細觀察數據,偶爾會發現上一季或上上季數據與當時第一次公布時不同,主要就是因為GDP是將許多數據彙整後所計算,因此每一項的數據統計速度不一,也將會導致GDP進行計算時會有所缺失或僅有初步估計值,而若是等全部數據都到齊才統計的話,數據可能就會失去了它的即時性。
或者再進行市調收集問卷的時候,若使用紙本調查,問卷回寄難免也會有所謂的郵寄時間,導致收件日與填寫日的不一致。那將其校正回歸就是將日期由原本的收件日改為實際填寫日,使能夠確切反映在何日填寫。
所以其實可以發現在實務上,許多地方都需要使用到校正回歸,而非甚麼特別的統計方式,但校正回歸本身也反映了一些問題。
【問題】
- 最簡單就是台灣的檢疫能量來不及消化這次疫情爆發所造成的龐大人數,根據衛福部公布全台2/26的日檢量為1日為13276件,因此當超過這個檢驗量時,即代表我雖然今日送達但我可能必須明日才能拿到資料,而明日又會有新的需要檢測,同時若非較為確定的族群,檢測的優先順序必然會被排擠往後延,因此在一段時間後,必然就會出現所謂的校正回歸。
- 再來則是這也代表每日最新公布數據有可能被低估的情況,畢竟有校正回歸即代表有部分資料無法在當日處理完,而這個所需要的解決方式也唯有加大檢驗量能,又或者疫情能夠有所趨緩,減少每日所需的檢驗量。
【結論】
過去一年多我們成為了所謂生活在平行時空的防疫模範生,如今雖然造成了疫情爆發,導致升級三級警戒軟封城,但台灣多數人的自律也讓國際讚嘆。我們該慶幸撐過了最可怕沒有疫苗的第一年,如今的我們還能夠選擇是否施打疫苗,而非像去年的歐美,沒有疫苗僅能透過被動式的˙治療休養,並且未得病的人也完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台灣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