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虛作假的“梁贊奇跡”

厭然別居
·
·
IPFS
·
1959年底,梁贊州委第一書記阿列克謝·拉里奧諾夫報告中央:已三倍超額完成國家肉類徵購計劃。但事後證明,“傑出的”經濟成就實為一場慘痛失敗……

1957年5月蘇共中央總書記尼基塔·赫魯雪夫在蘇聯各州各共和國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言:堅信我國能夠在經濟指標上“追趕並超過美國”,從而為1980年共產主義全面勝利創造條件。赫魯雪夫並不是第一個向西方發出這種挑戰的人,列寧當年就講過:論政治制度蘇聯已趕上發達國家,但現在重要的是經濟方面趕超他們。1933年聯共(布)中央全會上約瑟夫·史達林也強調過類似觀點。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去世後,蘇聯經濟處於困難境地。政府要重建毀於戰火的城市,修工廠、鋪公路,併為軍隊補充現代化裝備。凡此種種無不要求巨大人力、物力開支。國家無法從全部經濟領域壓榨資源:重工業快速發展的代價就是農業生產率下降。

例如據統計,1940年蘇聯收穫22.25億蒲式耳穀物,1953年僅收穫18.5億。黃油、牛奶和肉類供應短缺,民眾控訴信如雪片般飛向報社編輯部。新切爾卡斯克市居民“費多斯金娜”抱怨商店櫃檯空空如也,“沒糧、沒糖、沒蔬菜”,只能在黑市以高昂價格購買。

1953年赫魯雪夫上台後決心採取措施改變農業狀況。他知道僅靠行政指令的辦法是不行的,必須促進農民勞動積極性。為此,總書記降低了集體農莊家庭自留地的稅,鼓勵他們利用空餘時間耕種開發,再把產品賣給國家。但赫魯雪夫的目標絶非僅僅填滿本國商店貨架,他還想跟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一爭高下。總書記認為,如果蘇聯生產的牛奶和肉類超過美國,就表明蘇聯人民生活水平超過美國人。然而這一看似值得讚賞的願景卻遭到中央同志們抨擊:馬林科夫與卡岡諾維奇表示短期內提高肉產量3.5倍(以趕超美國)是不現實的。按照經濟學家估算,要到1975年才可能追平美國。

赫魯雪夫答覆說:“某些經濟學家持懷疑態度,不相信我國農業有能力三倍提高肉產量。但他們是怎樣做的呢?跟往常一樣,搖著鉛筆計算牛一年長多重、幾年長多少。同志們,你們必須瞭解當代蘇聯人民積蓄的力量。這是一種政治現象,是我們黨多年工作的成果。”

上行下效,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的宏大計劃終究得到部分地方領導人支持。比如梁贊州黨委第一書記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拉里奧諾夫公開宣佈:該州計劃在一年內增加肉類交售量3倍。拉里奧諾夫不是個空說大話的人,戰爭時期他擔任雅羅斯拉夫爾市國防委員會主席,通過擴大企業附屬農場面積和組織私人菜園等措施,源源不斷地向前線供應彈藥和食品。但好漢不提當年勇,如今情況不同了!

拉里奧諾夫的冒險性倡議在州黨代會上通過,1959年初《真理報》奉赫魯雪夫之命進行了報導。這位激進州官於是無路可退,梁贊州還沒開始執行計劃就獲頒“列寧”勛章(2月),各肉類生產單位只好以加倍努力工作來應對。

農場首先按照州委指示屠宰了全部能繁母牛,以及大部分奶牛和種公牛,計1959頭。又徵用集體農莊農戶自留地的牛,仍達不到目標。於是拉里奧諾夫下令向鄰州買牛(甚至遠赴哈薩克斯坦),挪用消耗了原本用於購買機械設備、修建學校、道路等公共設施的大量資金。但即便如此依然不夠數,許多農業單位被要求殺雞,鄉村學校開始養兔。甚至公然盜搶牲畜的案件亦有發生。

總之,梁贊州採取各種手段終於完成計劃,1959年12月6日向上級報告交售國家15萬噸肉類,超過去年3倍。拉里奧諾夫大概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竟承諾明年(1960)交售18萬噸肉!赫魯雪夫立即行動,趕在本年度結束前授予拉里奧諾夫“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可惜現實很殘酷,1960年梁贊州肉類產量僅3萬噸——經過前一年大規模宰殺,牛隻數量相比1958年減少65%。由於集體農莊的耕牛被拖走,糧食產量陡然下降50%。剛開始莫斯科對此視而不見,因為國家需要集體農民“忘我勞動”的有感染力的榜樣。畫家伊利亞·格拉祖莫夫奉命前往梁贊為主要農業領導人繪製肖像。

隨著該州肉類資源枯竭,商店幾乎見不著葷腥,災難終於瞞不下去了。政府委員會緊急趕赴梁贊州“揭穿”騙局。1960年9月22日地方報紙報導拉里奧諾夫“死於心力衰竭”。儘管有傳言說他開槍自殺,地點或曰辦公室或曰自己家,還有說故意或意外吃過量安眠藥死的,都無可信的書面證據。甚至有些下屬認為拉里奧諾夫是“被命令自殺”,別無選擇。

這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鬧劇日後被史學界稱為“梁贊奇蹟”。研究“拉里奧諾夫現象”的學者經常思考:他難道是個短視的領導幹部,做這種風險大、收益微的事情?不然,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對其中利害關係心知肚明,同僚們也都有數。據說當年梁贊州委某人的老婆問丈夫:“你們把牲口都宰了,以後肉從哪來?割自己大腿嗎?”丈夫不答,舉起雙手捂著臉。

我們應當這樣看待拉里奧諾夫的性格和行為:他半輩子投身黨的事業,早已習慣不打折扣執行上級部署。他擔任第一書記期間確實為本州基建發展做了突出貢獻,使梁贊市擺脫舊面貌成長為工業和文化中心。所以赫魯雪夫提出“肉產量趕超美國”的口號,拉里奧諾夫直接就奉為圭臬,而不顧其具體實施的可行性。當然,拉里奧諾夫對赫魯雪夫的支持也部分基於中央的援助承諾——比如提供牛飼料等——但梁贊州實際沒等來援助,千鈞重擔全靠自己硬扛。

另外不要忽略一個細節:拉里奧諾夫是當時為數不多從史達林時期(1938)開始政治生涯的州領導人之一,可以粗略理解為“前朝老臣”。對他而言,積極響應赫魯雪夫號召,乃是在揭露、反對史達林個人崇拜時期取悅新任總書記、撈取政治資本的大好機會。

而且,拉里奧諾夫執行激進計劃的手段尚不算特別出格。正如歷史學博士丹尼斯·科內舍夫指出:幾乎同一時期,高爾基州盧科亞諾夫地區委員會為增加肉類交售量,對從事任何農業的人徵收糧食稅,並剋扣一些人的工資。群眾被嚴厲警告:“不管用什麼辦法從什麼地方弄到肉,定額必須完成”,否則你的工作崗位就危險了。只是在梁贊州,預定計劃與實際情況的差距最大、最引人注目。

耐人尋味的是,赫魯雪夫倒台後,“梁贊奇蹟”成了譴責他的罪名之一。“趕超美國”的口號也漸漸被大家遺忘。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未能改善農業生產,政策失誤反而導致肉類和乳製品短缺昂貴,困擾布里茲涅夫好長時間。

拉里奧諾夫雖死,仍有人承其衣鉢。1970年代中期烏茲別克共和國第一書記沙洛夫·拉希多夫報告莫斯科:每年交售300萬噸棉花,實際不足此數一半。委員會前往塔什干調查,竟揭出大規模貪腐犯罪,史稱“棉花案”。拉希多夫本人最後同樣死於“心臟病”。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厭然別居欲覽更多內容,請至我的博客:https://sanlier.blog 此處只做備份之用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紅軍戰士口中的冬季戰爭

蘇聯時代的基輔人怎樣換房

戰前蘇聯上等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