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與愛豆

另一个树洞
·
·
IPFS
·

文:NINI


NINI說:愛豆,是人們對喜歡的偶像的另一種稱呼。常規意義上的愛豆,多是影視演員或明星歌手,而這裡要談的愛豆,是相聲演員。



不知何時開始愛上的相聲。只知道每次去北京,德雲社天橋劇場,是一定要去報導的地方。執念是種很可怕的情緒,那時德雲社只認天橋劇場,因為那裡才是德雲社的發源地。


不知從何時開始愛上德雲社。郭德綱和於謙的相聲總是不停重複再重複,可謂百聽不厭。即便在天橋小劇場看過不少其他人演出,但執念讓我只認這二位大爺,其他人從沒記住過。


直到一首改編自《成都》的《北京》,徹底將這份執念“治癒”。張雲雷和郭麒麟兩位天津小哥,將北京唱出了畫面感。令本就深愛著北京的我,更是充滿了無限遐想和思念。


後海夜晚的涼風

紅牆綠柳沾細雨

頤和園香山和鼓樓

國子監邊書聲風流

……


都是我所懷念的北京啊,教人如何不心動?


可對於歌曲的喜愛,為什麼會收穫相聲的愛豆呢?


首先,從聽覺上,這相聲演員的流行歌也唱得太好聽了吧!熟悉相聲的人都知道,相聲演員的四門功課,「說學逗唱」是基本!


其次,相聲演員從來給人的感官是,長得沒那麼帥氣,身材也沒那般挺拔。(郭老師,對不起了)。反觀站在臺上說傳統相聲的張雲雷,倆耳朵帶著閃閃的耳釘,大背頭梳得鋥亮,偶爾笑個場,垮掉後,自嘲一段:“瞧我這張嘴呀!”


這與從郭德綱和于謙,高峰和欒雲平,甚至是嶽雲鵬和孫越那認識的相聲完全不一樣。就郭德綱總說他是“思密達來的”,便能得知他的與眾不同。


印象最深的一段現掛要數「張小泉的剪子,王麻子的菜刀,楊九郎的黃鱔,耳朵眼兒的炸糕」。

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四句話,能讓全場觀眾買帳,集體大朗誦,除了包袱要響之外,演員自身的感染力也占不少分兒。


張雲雷和楊九郎這對搭檔,現在是德雲社三慶園的攢底演員。園子的票是一票難求,這是之前在天橋劇場從沒遇見過的景象。每每他倆上臺,粉絲送禮那陣勢都跟進貨似的,而台下那一部部攝像機,讓他們二位都直呼“太恐怖”。


若不明情況的你身在其中,會誤以為到了某位明星的粉絲見面會,而非相聲園子。


誰擔得起票房,誰才是角兒,郭德綱曾說過。在一眾粉絲心中,張雲雷早已成角兒。


可如果張雲雷的相聲,僅是包袱串子,一個小笑話接一個小笑話,我不會想要花時間去瞭解他。而《北京》也僅僅只是一個契機。


因為他,我喜歡上了北京的小曲小調《探清水河》,太平歌詞《白蛇傳》,《秦瓊觀陣》,《鷸蚌相爭》......,知道了傳統曲藝,除了京劇,還有評戲,蓮花落,京韻大鼓,河北梆子,竹板書等,明白了相聲有四門功課——「說學逗唱」,而這裡的唱,指的是太平歌詞,剩下其他的唱都屬於學的範疇。


因為他,更多的80後,90後,甚至00後開始瞭解並愛上了傳統藝術。張雲雷成功把夜店女孩帶到了戲曲行業,看似玩笑的一句話,但這恰恰也是事實!


在這個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年代,大眾對於傳統藝術的關注度越來越低,相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群口相聲、相聲劇,因包袱多,熱鬧,適應大眾的口味。


可傳統的對口相聲,單口相聲不能丟。它不是不好,只是它的好需要用心去發現!


什麼是傳承?堅持對傳統的追求,在這個追求標新立異的時代,傳統還能一代接一代,完整的堅強的存活,這就是傳承!


愛豆是一個新興的名詞,而相聲是一門傳統的藝術。愛豆說相聲,傳承著傳統藝術,因為相聲受歡迎而成為愛豆。


現代與傳統共存,這並不衝突。


希望傳統藝術在得到進一步傳承與發展的同時,能有越來越多的相聲愛豆出現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