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底怎么了?
转自vx公众号:世界之敌的敌人
首发时间:2022年3月28日(上海”鸳鸯锅“封城第一天)
扩展阅读:《大的要来了,别睡太死》、《没有疫情的日子还会到来吗?》
2022年3月27日晚间,上海突然宣布自28日凌晨5时起,将以黄浦江为界,先后对两岸地区进行为期4天的“封控及核酸筛查”。虽然官方依旧未使用“封城”一词来形容此次管控措施,但这显然已经是实质性的封城行为了。(注:3月30日晚,上海召开的疫情防控会议,将该市防疫措施形容为”全域静态管理“)
尽管在两天前的3月26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刚刚声明了上海这座城市“承载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承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甚至于对全球经济都有影响”,所以为了国家的经济大局考虑,上海是不能随随便便封城的,吴凡还举例称“如果我们这个城市停下来,东海上就会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国际货轮,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全球的经济”。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例在重点防控区域以外被发现,越来越多的省市出现上海外溢病例,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上海最终还是被迫改变了“网格化筛查、精准防疫”的理念。
那么,上海到底是如何从一个2个月前还在炫耀自己能够划出“全国最小中风险区”的 “精准抗疫模范城市”变为如今全国上下人人嘲讽的“咖啡市”、“精准外溢市”的呢?
是因为上海“明明是一座东方世界的城市,却尽显西方世界的傲慢”吗?
我们先来回顾一篇今年3月初的外媒报道。
2022年3月3日,《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的一篇新闻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称“中国官员正在积极探索放松管控的方法”,并透露放松防疫措施可能于今年夏季在一些城市进行试点,但整体的严格管控在明年春季前是不会放松的。
消息人士悄悄向WSJ透露这些信息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告诉世界各国的投资者:要对中国政府的防疫措施有信心,中国的防疫措施不会是一尘不变的,不要因为看到目前的“清零政策”非常严格就因此看空中国经济。
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标志着中国打算放弃“动态清零”的总方针,在目前阶段,任何认为中国将放弃清零政策的观点都是一种误读或一厢情愿。
虽然这篇报道没有告诉我们所谓的“放松防疫措施”具体是什么样子的,但文中引述的“知情人士”透露了几个关键词——北京冬奥会的“闭环泡泡”、抗病毒特效药和国产mRNA疫苗。
从这些关键词中,我们也许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在这篇报道发出后不久,中国内地的深圳市、上海市和吉林省相继爆发了较为严重的疫情,但三地面对同样的奥密克戎毒株却采取了不同的抗疫方式。
深圳“慢生活”:
深圳从今年初香港第五波疫情爆发后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但由于深圳离香港实在太近,外部疫情输入压力过大,在出现无法溯源的社区传播后,深圳迅速进入了7天的所谓“慢生活”状态,要求居民足不出户一周来切断病毒传播渠道。
就像现在的上海一样,深圳也采取了一些公关举措,避免用“封城”一词来形容自身的防疫措施,但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慢生活”,其实就是实质上的封城。
深圳不仅大面积封锁了居民社区,还停运了公共交通,在这样严格的管控下,病毒在传播初期就得到了遏制,最后深圳在“慢生活”的一周内仅测出600多名感染者。
虽然目前深圳已经接近恢复正常,但为了600多个病例就暂停了一周的经济活动,有网友笑称“深圳的一个病例价值一个亿”,同时仅仅7天的封锁就已经让许多社区出现了市民高喊“要求解封”的群体性事件,加上已经“与病毒共存”的香港就在一条河之外的隔壁,这样的防疫模式对深圳来说似乎也不是长久之计,莫非深圳是打算永远不和香港恢复通关了吗?
“长春围困战”:
吉林省的疫情由于被发现的时候已经传播了很长一段时间,于是全省直接采取了类似于武汉、西安等地的铁腕封城模式,甚至力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夜之间,整个省份的经济活动完全停止,导致吉林、长春等城市陷入了堪比武汉封城初期的混乱局面(注:后来证明这种混乱已经超过了武汉)。
3月14日吉林省长做出的吉林市力争一周内社会面清零的承诺,至今还未能兑现。而疫情更为严重的长春市,由于极端严格的封锁管控,吉林省的超市、商店和物流完全停摆,甚至让部分市民陷入了断粮停水的艰苦局面,从网上的求救帖文来看,长春部分区域的惨烈程度可能超过了前两年的西安、瑞丽、武汉。
但遗憾的是这个半个月来,公众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还没有完全封城的上海身上,对疫情同样严重的吉林省缺乏足够的关注,好不容易上了一个热搜#长春宽城 防疫#,阅读量已经超过3亿,但天亮后热搜排名却蹭蹭往下掉。
以上两地虽然力度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都迅速采取了严格的封城措施,然而上海自疫情爆发到3月27日宣布“划江而封”前,却似乎从未考虑过“封城”这一选择。
这样的防疫行为也招致许多民间爱国人士和防疫爱好者的强烈谴责,有些人将责任归咎于以张文宏为代表的所谓“共存派”。
但我想稍懂一些中国政治常识的人都能看出,上海之前的防疫措施,很明显是在更高级别权力的默许之下,做出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也并非如部分网民猜测的那样,是在偷偷摸摸试点“与病毒共存”。
“动态清零”是中国疫情防控“不可动摇”的总方针,所以,上海模式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动态清零”,3月份那眼花缭乱,让人看不懂的“精准防疫”措施,其实是在探索如何“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的疫情防控效果”,这同样是“动态清零”总方针的一部分。
既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又要“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的疫情防控效果”,才是“动态清零”总方针的真正目标。
对此,环球时报退休主编胡锡进曾撰文评价称“越是面临挑战,我们越要支持上海不封城的探索。”
因为假如上海这座两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全国防疫优等生”的城市也被证明无法战胜奥密克戎变种毒株,那岂不是说明目前的“动态清零”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上海的这种探索显然是有必要的,而且过去两年来防疫措施对经济影响最小的城市上海,也是最有资格去进行这种探索的中国城市。
所以,上海过去半个月到底进行了哪些探索呢?
这里我尝试总结一下上海特色精准防疫的几个特征——
奇怪的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
相信很多网民都发现了,这次上海发布每天公布的无症状感染者数字占全部新增病例的比例,无论是跟国内吉林省的数据还是跟其他国家的数据相比,都显得非常独树一帜。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显然不是因为上海的病毒相比境外的又弱化了或者上海人的免疫力特别强。这其中肯定有其他方面的考量,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外界也只能做出一点可能的猜想。
我想,一方面这可能是一种公关举措,由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种的毒性确实有所下降,多数患者的肺部都不会被病毒所攻击,发布消息的喉舌想通过压低确诊数字来减少民众对新冠的恐慌心理(但事与愿违)。
另一方面是由于卫健委第九版诊疗方案规定了轻症、无症状感染者不需要进入定点医院救治,只需要进行集中隔离观察即可,如果症状一直很轻微,也无需进行肺部CT检查。所以,也许上海这次是把轻症患者统一算作无症状感染者,好让患者更容易听从集中隔离的安排。
闭环隔离管控:
在过去半个月内,我们看到上海发布的疫情通报中多次提到了“网格化筛查”、“闭环隔离管控”等关键词。很明显,这就是前文提到的“知情人士”向华尔街日报描述的,对北京冬奥会“闭环泡泡”经验的借鉴。
上海打算依靠自身3100多人组成的流调团队,通过城市管理者划分的网格,来设立最小化的风险区,也就是所谓的“闭环”。在这种防疫模式的设计者的预想中,上海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无肺炎症状的轻症感染者、密接者、次密接者、聚集性场所的高风险人群都应该处于各自所在的“闭环”之中,不与外界进行接触,然后按照风险等级,规定每个闭环的隔离时间,时间到了就对隔离人群进行解封。
一所大学、一个医院,一个工业园区、一个小区可以是一个闭环;
一个校区、一个科室、一个单位、一栋居民楼也可以是一个闭环。
这种防疫措施追求的目标就是在防止病毒向“闭环”外传播的同时,也能够让这些市民能够在所谓闭环隔离的状态下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
但目前来看,设计者明显高估了各单位管理者还有基层公务员、网格员的执行能力,也低估了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这种误判最终导致了“精准防疫”的失败。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天来上海不仅每天会在闭环外会发现大量病例,闭环内的传播也不见中断的原因。
特效药和抗原自测试剂盒的投入使用:
除了“闭环泡泡”外,华尔街日报的那篇报道还提到了特效药与国产的mRNA疫苗。目前来看,国产mRNA疫苗的研发依旧处于早期阶段,还在物色国外的试验基地,国内不批复必泰疫苗的原因,也是为国产mRNA疫苗的研发争取时间,所以中国人一时半会应该是打不上mRNA疫苗了。
但辉瑞的新冠口服特效药因为授权了国内5家药企进行仿制,所以在引进上开了绿灯。3月17日晚间,2.12万盒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进入国内,之后被运往包括上海在内的八个省份。
特效药的消息令人振奋,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Paxlovid并非什么神奇的解药,它只能用来预防轻症转重症,由于产能和价格的掣肘,这款药现在肯定是无法大面积使用的,因此目前它只能用于那些本身有基础疾病、转重症风险较高的轻症患者,对阻止疫情的传播并没有太大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引进辉瑞特效药的行为在舆论场上遭受了许多中医药爱好者的强烈批评。
此外,因为卫健委第九版诊疗方案更新后批准了新冠抗原自测试剂盒的使用,3月26日,上海市还对非重点区域的居民实施了一次抗原检测。那一天,“大白”们挨家挨户地把由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生产的抗原自测试剂盒分发给市民,做完测试后统一回收。但由于国际上公认抗原自测的准确率比核酸检测低很多,会产生非常多的假阴性,况且你也无法保证每个市民都会认真去做抗原测试,因此这种自测实际上没有办法替代核酸检测的作用,特别是当你的目标是“清零”的情况下,抗原检测的作用只能说是聊胜于无。(注:一连几天政府发的抗原自测盒的品牌都有所不同)
所以上海这半个月探索的结果到底什么呢?
我不敢妄自断言这种探索是否失败,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换种角度来看的话,上海的精准防疫探索已经证明了我们目前的防疫措施已经无法阻止奥密克戎变种病毒了。
但从“动态清零”的角度来看的话,很明显它并没有达到政策制定者预期的效果,政府也难以承受继续探索下去的风险,比如非重点区域的病例指数级上升的风险和疫情外溢的风险,但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政治风险,中国现在完全没有做好开放的准备,所以上海最终还是恢复了旧的“封城”模式。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只能悲观地认为,一旦某个城市不幸地进入奥密克戎病毒爆发阶段,那么无论这个城市如何探索所谓的“精准防疫”,最后还是要回归封城清零的模式,探索的时间越长,前期给市民的自由和权利越多,后续清零的成本可能也会越大。
所以,为了防止自己沦落到吉林、上海这般田地,每个城市、每个地方都必须在病毒传播的早期就进行运动式的严格防疫,但这必然将影响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给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的不便,甚至可能彻底改写我们过去几十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
当然上海还有他的倔强在,直到3月28日,上海的封城模式依旧是具有上海特色的,他将城市沿着黄浦江一分为二,各自只封锁四天,但四天到底能不能成功阻断奥密克戎的传播呢?我觉得很难,但我相信只要政府还有能力要求民众执行强制足不出户的居家隔离,只要决策者能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就算是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2也总有一天会在中国被彻底清零,无非就是封锁的时间会久一点、每次封锁的间隔会短一点、同时封锁的城市会多一点罢了。
至于未来会如何,我已经在《没有疫情的日子还会到来吗?》一文中预测过了。
面对肉眼可见的未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自己足够幸运,不会成为那个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