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是谁
好多年前,许知远和我在一家报社共事。有一天他对我和另外一位同事说,推荐你们一个牌子,叫Jack&Jones,男装挺精神的,适合你们穿出去见人。
话说真的是好多年前了。那时候我们二十四五岁,工作的一部分是采访世界五百强公司的CEO们。毛头小子之所以受欢迎,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拿着《财富》、《商业周刊》、《经济学家》杂志的写作范式去写报道。总出现在这样的场合,按照当时的收入,Jack&Jones确实是性价比挺高的选择。
后来,那位同事率先换装,买了一套观奇洋服。再后来,他成为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据说现在在美国过着退休生活,虽然比我只大三岁。
许知远当时称我们为年轻人,他对我们很好,并且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有一条热气腾腾的,属于年轻人的激情成长的路。这条路并不是他自己已经走出来的,而是各种外国名人传记和书评杂志的信息拼就的。没想到,好脾气的他现在的公众形象是愤怒的中年人,以抨击社会著称。当我的年轻同事们提到《十三邀》,并且对许知远啧啧称奇(特别是俞飞鸿那一期)的时候,我探头看了一眼,呵呵,这不就那个熟悉的老许么。
许知远没变。那么,是时代变了吗?我不知道老许是怎么想的,但是很多人感慨时代的急剧变化。问题是,你怎么知道时代本应该,或是将要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的判断体现的是我们的信心和盼望。年轻的时候,自信的身体带着思想往前飞奔,容易接受“我思故我在”;身体开始衰残的时候,“我思”依然故我,就陷入到了困境中。
听说现在出版人不太愿意做励志书了。各大电商网站的心理学图书排行榜上,林林总总带“墨菲定律”字样的书纷纷上榜。成功学终于开始了谢幕。
我想推荐一本既好读,又扎实的哲学书,但是很难找到。哲学就是爱智慧,糟糕的哲学往往是沉迷于自大和愚蠢当中。成功学正是如此。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是哲学体系的三个相关部分,彼此联系和互相决定。一个糟糕的哲学会在伦理学上露出真相,在认识论上看出端倪,根子在形而上学。你是谁?你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或者没有意义?)如果找到一本这样的好书,必然是对我们今天的世代有解释力,也对我们个人有益处。
《自恋主义文化》克里斯托弗·拉什 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都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区别在于是否有省察。推荐一本1979年出版于美国的《自恋主义文化》。书并不好读,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人类整体,对自我评价过高的“自恋主义”一直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也是造成焦虑的根本原因。要注意的是,自恋首先不是一个关乎个体的心理学概念,想要用疗愈的方式,几个疗程解决问题是妄想。这是一个世代的整体特征,是一个世代的人如何看待自己。既然如此整齐划一的自恋,一定要看看形而上学层面有了什么问题。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迈克尔·艾伦·吉莱斯皮 著
推荐有一本内容深刻,原创性很强,但是可能阅读体验更愉悦(主要指获得洞见)的书:张卜天先生翻译的《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记住这个了不起的译者的名字,张先生翻译的书都是好书,他的翻译对我们的贡献要远远大于那些有所谓原创性的国内学者们。这本书是对现代性根源的一个梳理。作者破除了一个常见的刻板印象:现代性来自于对宗教的“祛魅”,人类进入了所谓理性时代。现代性是神学(或者形而上学)上的一次巨变,也就是在人、自然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上发生了调整。“勇敢做自己”的人类在历史当中诞生,上帝死了,自然成为了客体。
我们今天的世代其来有自,一系列变化都源于这次巨变,以及一系列的调整。这实在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余英时 著
《中国思想史——宋代至近代》沟口雄三 著
也许现代化不能完全和西方化等同,但是这两本书对我们今天的世代很有解释力。有时候也在想,中国古典文化在今天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如果不用西方的范式,我们又能如何解读呢?满世界都是国学,却少有高质量的书来展现中国历代思想者们的思考和观念交锋、沿革。推荐两本“外人”写的书吧。一本书余英时先生写的《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一本是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宋代至近代》。这两本也让我们了解中国思想家们在形上论上的思考。换言之,这些书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思想家的神学,也从更切近的角度让我们看到,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思想史是历史写作的一部分,但是也是最容易失真的,因为思想的主体是人,人是处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这两本书的好处就是真正进入到思想者和他们的历史处境里,没有悬在半空说话。
前面说了,这些书对我们今天是很有解释力的。如果你还要问我读这些难读的书有什么用,我想,这些书让我们好好想想,你以为你是谁?我们以为我们是谁,这真的是今天这个世代的大问题。当然也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