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與哲學
對經濟學有認識的人都知道自由市場「無形之手」這個概念來自亞當·斯密(Adam Smith)。斯密也因此被稱為「資本主義之父」。不過,斯密其實是一名哲學家 ,1723 年生於蘇格蘭,在大學主要講授邏輯和道德哲學。他在 1773 年出版《國富論》,開創了現代經濟學。斯密認為在不受政府干預的自由市場,好像有一隻「無形之手」在協調價格和供求,能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整體利益。商家和政客大都對此深表認同,雖然大部分人其實都誤解了斯密的原意。
生於劍橋的天才哲學家拉姆士(Frank Ramsey)對數學和經濟學也貢獻良多。很多經濟學的數學模型皆以概率和決策理論作為基礎,拉姆士對這些範疇的發展功不可沒。另外,拉姆士在 1927 年發表了一篇關於稅收的文章,已被引用超過數千次,至今還有經濟學家討論。經濟學有一條「拉姆士定價法」,是以他為名。組合數學裡面,也有一條拉姆士定理。可惜拉姆士英年早逝,享年僅 26 歲。據說他遺下的手稿有部分還未出版,內裡未知會否有尚待發現的創新理論?
經濟學與哲學的關係密切,對此我們不必驚訝。哲學家思考問題時經常挑戰常規,從不理會學術邊界,哲學因此孕育了不少嶄新的科學和學術領域。西方的科學,原本便稱為「自然哲學」。亞里斯多德除了討論哲學,還有研究天文、物理、化學、生物等範疇。中國的墨子對科學也素有研究。他在兩千多年前已發現光是直線行走的,也有討論凹凸鏡面不同的反射規律以及針孔成像等光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