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真的能斷捨消費主義嗎?
作者:全球化監察
幾年前,一本名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書(作者為近藤麻理恵,Marie Kondo)一炮而紅。 當時居住於北美地區的我,目見這本書連續佔據了圖書館和書店暢銷書貨架數月之久。 忽然間,大家都在「KonMari」(近藤麻理恵的英文暱稱)著——不斷在清理、丟掉屋子裡不需要的東西,整頓和簡化居家環境,以此來在生活中得到「怦然的心動」。
KonMari是斷捨離的其中一種方法。 斷捨離基本上意味著清除或丟棄家居中不必要的物品。 對許多人來說,斷捨離的生活方式很具吸引力。 我們所擁有的事物與我們的自我意識息息相關,而扔掉這些過去喜歡過的事物就等同於扔掉我們不再認同的自己,從而得到滿足感。 此外,由於淩亂會使人感到失控,從而增加壓力感,所以斷捨離也有著舒壓的好處。 這是KonMari斷捨離方法能夠使人怦然心動的原因,也是為什麼這麼多整理書籍以尋找快樂作為銷售點的原因。
許多人嘗試斷捨離是因為他們崇尚與斷捨離息息相關的極簡主義。極簡生活方式涉及美學、設計和建築的極簡藝術主義。此藝術主義在80年代於日本出現,以應對奢侈的城市生活,擺脫交通擁擠、廣告、摩天大樓和混亂城市景觀的困擾。對極簡主義來說,精簡一切是基本要素。建築師路德維希·范德羅 (Ludwig van der Rohe) 提出的座右銘是:「更少就是更多」。 所以極簡主義,尤其是與斷捨離有關的極簡主義,除了主張擺脫雜亂無序及捨離物質以外,還主張提高人們擁有的物質和空間的品質和清潔度。
因此,極簡主義和斷捨離可以說是反對消費主義的,甚至是追求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 消費主義總是告訴我們要購買更多、更多、更多的物質,因此極簡主義主張的物質斷捨離似乎與消費主義相對立。另外,購買高品質的東西可以確保這些東西的使用時間更長。所以長遠來看,極簡主義也可以說是減少浪費的生活方式。雖然有些斷捨離專家主張的「一日丟一物」可說是浪費行為,但這種浪費亦可以通過轉售或回收來減輕。總體來說,不消費和回收不需要的物件是環保公民的關鍵行為。
可是,極簡主義偏愛的潔淨、策展性和高品質的美感並不能說是真正的反消費主義。因為這種美感是階級特權的象徵。對於低收入者來說,僅購買高品質的東西開銷會很大,可操作性很低。儘管極簡主義信奉者能對自己的消費負責(「我真的需要這樣物件嗎?它會讓我怦然心動嗎?」),但到目前為止適量和道德性的消費模式並沒有阻止快時尚產業以及其他具有高度剝削性的產業繼續發展。例如,無印良品可說是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旗艦店,但它使用強迫勞動來製作其極簡的衣服。最後,極簡主義主張的收納、斷捨離、高品質的消費模式只能讓那些有購買能力的極簡主義者怦然心動及找到幸福。在高度消費模式下於剝削行業工作的勞動者並沒有因此得到公義和快樂。
同樣,斷捨離物件從而創造一個整潔的空間,僅意味著極簡主義者有控制居住環境、能夠丟掉無法再容忍的東西的特權。這樣做也只是推卸了對自己扔掉的東西所需承擔的責任——他們的廢物仍然必須由其他人處理。就經常遭斷捨離的服裝而言,許多衣服雖然捐贈了,卻成為受贈者需處理的問題。
通常,人們之所以捐出自己斷捨離的物件,是因為他們認為「一個人的垃圾是另一個人的財富」。然而,現實情況是,慈善機構所獲得的捐贈衣服數量經常超出他們在當地重新分配的數量,因此衣服會被運往肯亞、盧旺達和烏干達等東非國家。由於這些國家收到的衣服太多,令當地的紡織工業無法生存。有些國家甚至提出禁止進口二手衣服。至於其他可回收材料,通常是由前線回收者處理。後者的收入很少,幾乎沒有勞工保障。那些不可回收再利用的廢物,會送進堆填區,讓土地承擔處理垃圾的重擔。這意味著斷捨離是「不得在我後院論」(NIMBYism) 的經典案例。正如文化評論家凱爾·查卡 (Kyle Chayka)[1] 談到「捨棄」時所說:「您的臥室也許會變乾淨,但是世界仍然很糟糕。 」
與其他「改變消費者行為」形式的環保行動一樣,極簡主義及斷捨離在實際的環境正義方面幾乎沒有效益。但是,它確實提供了一些思考的空間。尤其是在KonMari方法中,斷捨離要求極簡主義者再三思考與即將可能丟掉的物品的關係,並向極簡主義者提出這幾條問題:
1. 即將可能丟掉的物品在你生活裡達到了什麼目的?
2. 你是否對該物品表示足夠的感謝?
3. 這麼做會令你怦然心動嗎?
這種斷捨離主張改變人與物質的關係:從冷漠地看待事物,到以愛、關懷和感激之情看待它。如果人們不僅改變與當前與物質的關係,而且轉換與製造該物件的系統之間的關係,那麼斷捨離的效力可能會更大。如果我們不僅將物件視為商品,也將其視為土地上的原材料通過工人勞動力轉化而來的產品,那麼斷捨離就可能具有打破壓逼和剝削系統的潛能。在扔掉一件物品之前,我們還可以向自己多提幾條問題:
1. 該物品由什麼製成的,製作過程是什麼?
2. 該物品的製作材料可能來自誰的土地?
3. 製作過程中誰的居住或工作環境可能受到污染?
4. 該物品是通過誰的勞動力製造出來的? 工人在什麼條件下工作?
這樣一來,我們也許可以更加瞭解製造我們斷捨離的物件所需的壓逼和剝削系統。我們可能會進一步看到,這些系統不是通過改變個人行為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我們也許亦能夠從「斷捨離」這種個人主義中跳出來,尋求集體解決方案——如宣導廢物管理系統立法,反對對土地和工人的剝削。
[1] 「不得在我後院」論,也稱鄰避運動論,指反對在自家附近興建不利設施或開展不良活動,NIMBY是not in my back yard的縮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