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

一隻蛙
·
·
IPFS
思想主导一切,正确的思维方式能使之所求实相。

约翰・亚瑟拉夫:对我来说,看待「吸引力法则」最简单明了的方式是,把自己想成是一块磁铁,知道它会吸引某个东西。

包伯・道尔(作家):基本上,「吸引力法则」说的就是「同类相吸」的道理;但实际上,我们是从思想上的层次来说的。

同类思想吸引同类思想。比如在生活中,我们面临一件糟糕的事,会不自觉联想出更坏或者更糟糕的结果;遇到开心的事,会不自觉有如果......就更好了的想法。

约翰・亚瑟拉夫:身为人类,我们的任务就是持续保有我们想要的事物的思想,让我们想要的事物在心中保持绝对的清晰,从而启动宇宙最伟大的法则之一——「吸引力法则」。你会成为你最常想的人,也会吸引来你最常想的事物。

包伯・普克特:你在心中见到的,将会成为你手中得到的。

思想反映现实境况。

麦克・杜利(作家、演说家)这个原理可以归纳成简单的一句话:思想变成实物!

约翰・亚瑟拉夫:大多数不了的是,思想有它的频率。思想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如果你一再不断地想它,在心里想象拥有全新地车子、获得所需的金钱、成立一家公司、找到灵魂伴侣......当你在想象那是什么样子时,就是在发出一种持续性的频率。

查尔斯・哈尼尔(1866-1949):主要的思想或者心态,就是磁铁;同类相吸,就是法则。结果必然是,心态会吸引与其本质相呼应的状态。

包伯・道尔(作家):吸引力法则不会去管你所感受的是好是坏,也不会管你想不想要它。它只是回应你的思想。因此,如果你只是看着堆积如山的债务、对它感觉糟糕透顶,那你就是在对宇宙发出讯号说:「我真的感觉很糟,因为有这么多的债务。」这样一来,你只是向自己确定了它的存在;你生命中的每个层面都会感觉到它,你得到的将会是越来越多这种感觉。

吸引力法则就是自然的法则。它是客观的,不分辨好坏。它只是接受个体思想,然后以生命经验的形式,把这些思想回应到现世境况。吸引力法则只是给你自己所想的东西,不管那是不是你想要的,但一定是你脑袋中产出来的念头。

丽莎・妮可丝(作家、个人启能倡导者):当你想着你想要的事物,并且全心将焦点置于其上,吸引力法则每一次都会正确无误地把你想要的事物给你。当你把焦点放在你不想要的事物上——「我不要迟到、我不要迟到」——吸引力法则是听不到你不要迟到的呼喊的;它只会显现你所想的,所以它会一再不断地出现。吸引力法则对你地「要」与「不要」并无偏见。当你专注在某个事物上——不论它是什么——其实你就是在呼唤它来到你的生命里。

吸引力法则并不判别「不要」、「不」、「别」,或者其他否定的字眼。所以,当你一直专注在不想要的事物上时,就会吸引更多不想要的事物。

包伯・普克特:不论你相不相信、或者了不了解,吸引力法则永远在运作着。

吸引力法则就是创造的法则。量子物理学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是从思想中出现的!不是你知道这个法则它才运作,而是它早已在你的一生及从古至今每个人的生命中持续运作。

丽莎・妮可丝:你在思考时,它就在运作。你思想流动的时候,吸引力法则也在运作。当你想着过去,吸引力法则运作着;当你想着现在或未来,吸引力法则也在运作着。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你无法按暂停或者中止;它和你的思想一样,永远都在运作。

麦可・柏纳德・贝奎斯:创造一直都在发生。每当一个人产生一个思想,或者持续某种惯常的思考方式,就进入了创造的过程,某些事情也将因为那些思想而显现出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思想就是种子,收成的果就是你播下的思想种子。

它只是在反映、并如实地把你的思想所聚焦的事物,送回给你。

这是个内含而非排外的宇宙,没有任何事物是排除在吸引力法则之外的。你的生命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你的主要思想。所有生物,都依着吸引力法则运作,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差别是,人有辨识的心,能够使用自由意志来选择自己的思想。人拥有能刻意去思考、用心智创造出自己整个生命的经验过程。

弗莱德・亚伦・吴尔夫博士(量子物理学家、讲师、得奖作家):我们可不是从一厢情愿的想法、或是假想的狂热观点来谈论这些;而是用一种更深的、基本的了解。量子物理学其实已经开始指向这个发现,它说:没有「心」得介入,宇宙就不可能存在;其实所有被感知得一切,都是「心」所形塑的。

所有提到的这个思想,是指潜意识中的深层思想,是联接宇宙运行奥秘之所在。

每一个个体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每一个个体的思想都在宇宙中创造自己的生命经验。

思想是创造的源泉。不得不提到《世界上最神秘的24堂课》,它着重强调了思想的重要性,和引力法则如何运行,应该说是具体刨析了思想的创造力是如何作用于外在环境的。

首先我不是宗教徒,我也不是唯物论,在某方面我避免了思想限制。我有自我的信仰,我也深信引力法则和自然法则。

《世界上最神秘的24堂课》查尔斯・哈奈尔也说了,这本书不是写给所有人看的,它的无穷力量属于慧眼识货之人。

我是看了《秘密》这本书,然后看了24堂课,我猜想《秘密》前言中提到的那本百年古书,可能指的就是查尔斯・哈奈尔的《世界上最神秘的24堂课》。《秘密》的文字内容浅显易懂,24堂课的内容比较像教科书,多看几遍才能融会贯通。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一隻蛙思維引導行動,行動導致結果。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學台灣注音打字有多難?

疫苗不良事件通报资料

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