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閱讀之思
「自信滿心裡 休理會諷刺與質問」——《沈默是金》
在2020新冠疫情之後,讀書與反思幾乎成為了許多文化類節目和媒體的主要話題,不少出版社更是開始將社科人文、新聞紀實類的作品作為主要首推書目推介。
不知是新冠疫情促使更多的工作者和學生們被迫駐留家中,從而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私人空間開展閱讀與思考,還是本輪全球疫情對社會面貌的衝擊促使了人們開始對外在世界有了更多的關注,借助閱讀以作出對當下境況的理解。總之,新冠爆發後的世界,人們似乎對我們生活的共同體有了更多去瞭解和反思的興趣與動力。
而隨著疫情在全球許多主要民主國家的持續蔓延,疫病本身目前已經不是唯一的創傷,特別是以美國為典型代表,以疫病為來源的主要創口幾乎造成(或許用揭露更貼切)社會結構的撕裂、經濟情況的惡化與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持續降低等等現象。可以說,疫情下不只有新冠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病痛與死亡,更是全方位地對人類社會不同面向的持續衝擊。
因此,在疫情所折射出的種種社會現象中,個體有非常充分的條件和契機投入到具有嚴肅性反思的敘事與閱讀中。但是,在普通生活軌跡被這樣一場大變局所改變的情況下,我們能看到的是,社會並不會因為冷靜反思和敘事的傳播進入一種相對平和理性的狀態,反而是在疫情帶來的死亡、經濟衰退、失業、社會分裂、社會運動越來越成為新冠疫情時代下的一種常態。美國作為民主化的標桿政體,卻一再出現結構性的種族歧視、階級鴻溝與媒體輿論環境整體失效的種種亂象。如果個人的閱讀目的是建立在更好地對當下生存境況的理解上的話,那麼,當下的世界不得不讓人懷疑,個體雖然能做到私人化的閱讀,理性化的思考,但仍無法從資本主義社會的情境下全身而退,特別是在失業率高企、經濟下行的年代,社會結構的極化日趨嚴重,個體勞動者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壓力倍增,而本就高度娛樂化和景觀化的輿論更是隨著人們對互聯網的進一步依賴而陷入一種難以輓回的境地。讀書與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顯得很無力。
這就要談到在今年的新冠疫情之後,筆者個人對讀書與思考這件事的再度反思。因為,從疫情後的大背景來看,似乎閱讀和反思僅僅是屬於個體層面上的活動,而更不用說在現代互聯網環境下,長篇線性的系統化閱讀本就是一個小眾活動,普通個體所能夠做到的也僅僅是在科層制的分工體系中維繫自身的基礎生活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閱讀的批判性非常容易造成人在行動上的犬儒特徵,要麼便是墮入一種相對主義和虛無性當中。理性的文本在這一層面上看來並沒有形成一種對個體個殊性的強大建構和指導性意義,而日常生活、社會事件現在都可以通過知乎的「怎麼看」、微信公眾號、微博意見領袖、豆瓣文章等等媒體的內容加以更高效快捷地進行解釋,讀書固有的對現實問題的解釋這一功能進一步被取代。
這麼說來,閱讀在當下對於普通人而言,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的意義。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閱讀如果是普通的個體對於世界之好奇,對於純粹知識審美之感思,即閱讀本身即是目的,閱讀一種知識和觀點本身如果只是單純的享受,那麼現在我會認為,這很容易導致一種現代人的犬儒化特徵,一種對現實的逃避,因為這把閱讀和反思異化為意識中的觀念和實在客觀世界的截然對立,理論觀念提的再精巧,論證邏輯再嚴絲合縫,都難以轉化為現實中個體的實踐,而正是實踐,做事本身構成了與個體、社會與這個世界最本質的形態。時值今日,反思與批判並不能僅建立在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