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窗邊的小鳥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如是我聞|香港|主教山配水庫

窗邊的小鳥
·
·

今天參加了配水庫的導賞活動,活動由香港水務署所舉辦(導賞活動應該是外判了給旅遊公司)。這個配水庫位於深水埗區的主教山上。由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即是聖方濟各堂)附近巴域街向上行,左方會見到一個大大的紅字「主教山」。

沿山路行了大約300級的樓梯,到山頂後就見到一大平原,其中有一個搭起了玻璃天幕的地方,下面就是傳說中的配水庫了。

就在天幕下方!
整個配水庫都被加固

這個配水庫已經有117年歷史,它於1904年落成,是當年英政府於1902年展開的「九龍重力自流供水計劃」的一部份。未有九龍水塘之前,九龍半島是依靠地下水為主要水源,但人口急速膨脹下,只依賴地下水根本不足夠供應給市民。有見及此,政府便開始建造水塘及配水庫 (參1) 。最後,因為附近起了另一個更大型的配水庫(根據導賞員說法,新的配水庫可以容納接近三千萬加侖食水),所以這個水庫服務了香港人大約60多年就退役,也一直被煙沒在籍籍無名之中。直至2020年政府準備移除這個配水庫,有市民到場抗議,這個有百多年歷史的建築才被發現。根據報章報道,早在2017年的會議中,古蹟辦以為這個配水庫“只是”一個「水缸」(參2),完全不知道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擁有特殊建築的文物。停止工程後,已經發現有4條柱及部份天花已經被拆毀,石柱殘骸被保留在原址。

配水庫的內部是以圓形建造以平均水對牆壁所施加的壓力。原本的內部的空間應該更加大(直徑46米),但在二戰之後,發覺牆身有滲漏,英政府就決定內部加厚牆身,直徑收窄至約38米。配水庫由原來可以儲存的二百萬加侖食水,減少至一百七十萬加侖水(參3)。

配水庫的天花

天花是混凝土所構成。如果細心觀看天花的紋理,可以見到一條條的直線紋理。這些痕跡是當時的工程人員,以一條條的直板蓋起天花,然後以混凝土覆面,最後把這些直板拆除而留下的。

這裏大約是整個場地的一半

這個配水庫最為顯眼的是100條以彷羅馬式的石柱來支撐起整個水庫的拱形天花,其中有22條藏於石牆內。石柱可以分上下兩部份。上半部用紅磚以歐式砌法形成拱劵;

被拆下的拱劵

而下半部份是石柱,每條柱由14塊的花崗石組成。每塊石的表面非常粗糙,而中間凸出。整個天花就是用上過百條石柱頂起來(參4)。這種建築方式,與千多年前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皇宮的地下儲水庫接近(參5)。


感想

  1. 這個配水庫的設計完全令我大開眼界。在一百多年前,政府為了民生大費周張建立供水系統。這些設施完全沒有花巧 (可能因為沒有錢),以最簡單的力學原理去完成整個工程。
  2. 幸好有市民帶頭抗議,才令這個古蹟得以留存。同時亦揭露了政府部門之間的問題。只要古蹟辦的官員到場視察一下就知道不是普遍的水缸啦;而水務署人員是沒有常識,或是匯報得不清楚?
  3. 場地的照明很足夠,及只用黃色的燈打亮牆身。並不會像某國用上五光十色的燈。但在一個古蹟之中地上不斷出現「小心地滑」的警告牌,完全是大殺風景!

注意事項

  1. 如果有網友身處外地,又想參觀這個配水庫。可以進入以下360虛擬導覽網頁:https://www.wsd.gov.hk/VirtualTour/index.html
  2. 親身參觀配水庫前須要在水務署的網頁報名,報名時間為每月一號九時正開始。
  3. 工作人員以收音機廣播形式做導賞,所以最好自備3.5mm插頭的耳機
  4. 防疫政策的關係,要打齊三針covid-19疫苗才可以進內
  5. 如果想比較原汁原味欣賞這座配水庫,最好盡快參觀。因為似乎政府有意「活化」 該古蹟……
  6. 「主教山配水庫」並不是它正式的中文名稱,正確的名稱是「前深水埗配水庫」。「主教山」這個名,只是因為當初有巴色會的傳教士在這山設立了總部,而當時的居民不清楚基督教的職位名稱,所以叫這些傳教士為「主教」

參考資料

  1. 「前深水埗配水庫」小册子
  2. 主教山蓄水池|3年前當水缸 古物保育專員認溝通失誤:唔好意思
  3. 「前深水埗配水庫」小册子
  4. 場內資料
  5. 主教山蓄水池-數百市民上山圍觀打卡-水務署已拆除4條柱及天花
CC BY-NC-ND 2.0